簡單三步,區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是中小學需要掌握的重要的修辭格。但由于兩者的本體都沒有出現,經常導致學生把兩者搞混淆。下面,三水三心就重點給大家講一件如何簡單三步,來區分借代和借喻。
但事實上,借代和借喻,并不是同一層次的劃分(在分類學上,這叫做不能并舉),準確的說,借喻是屬于比喻這一修辭格嚇得一個類型,而借代,是一種單獨的修辭格。
對中小學生而言,特別是剛剛接觸修辭手法的小學生,要爭區分借喻和借代,是有一定難度的。不過,看了三水三心的三步區分法,按圖索驥,你會發現,看似發雜的問題,其實原本簡單:
第一步,通過定義來判斷
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相關性的另一種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它。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性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而借喻,就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
由此,從定義的角度來區分借代和借喻,主要就需要關注有有關系還是有相似處。如果是有相關性,就是借代,有相似性,就是借喻。
這樣說來,還是有點空洞,我們舉例說明。
1.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
2.先生,給現洋錢,袁世凱,不行嗎?(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第一句側重說明\”我和閏土之間的隔膜\”,而“隔膜”與\”厚障壁\”之間有\”深、厚,隔開兩事物,使兩事物產生界限\”的相似性,是比喻。由于并沒有本體,也沒有比喻詞,所以,這一個比喻,就是借喻。
第二句則側重說明\”現洋錢\”與\”袁世凱\”的相關性(\”袁世凱\”是\”洋錢\”上的圖像,并不是這個人),就是用錢幣上的圖像,來代替錢幣,所以是借代。(民間常用“袁大頭”來借代,見下圖)
再比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明明是寫白雪,怎么忽然梨花又開了呢?原來,這里是用梨花來比喻白雪,主要的相似性在于顏色和掛在樹上的形狀,所以,這是借喻。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陳毅梅嶺三章》)。這里的烽煙,就是借代。因為古代戰爭,都要用烽煙來傳遞訊息,所以,烽煙與戰爭有密切的聯系。
第二步,通過特征來判斷
前面將通過定義來判斷,主要是看相關性還是相似性。這里,再談借喻和借代兩者在特征上面,的一個重要區別:借喻,作為一種比喻,本體和喻體,必須是屬于不同的事物。
1.“狂風緊緊抱著一層層巨浪,惡狠狠的將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高爾基《海燕》)海里怎么會有大塊的翡翠呢?原來,這里,就用翡翠的顏色與海浪的顏色相似這一特點,進行的比喻。由于沒有本體和比喻詞,所以是借喻。而翡翠和海浪,屬于不同的事物。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保?span id="jfnzv1tfrjr"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57525">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里的“朱門”“酒肉”“凍死骨”,就是借代。因為古代,那些富貴人家的大門,都是朱紅色的,所以,就用“朱門”借代“富貴人家”?!熬迫狻笔茄缦谐R姷氖称?,用此來借代所有的食物?!皟鏊拦恰庇脕斫璐鷥鏊赖氖w。
第三步,通過變換來判斷
通過上面的兩步,如果還是拿不準,那么,第三步的就是大殺器了。
借喻可以變成明喻,而借代則不能。我們以上面的例句來說明。比如,高爾基《海燕》中的“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就可以改成“把這些大塊的像翡翠一樣的巨浪摔成塵霧和碎末”或者,直接換成“巨浪像翡翠一樣”。
你任意在前面找一個借代,嘗試能不能換成比喻呢?
而借代可以直接用本體去變換。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本涂梢灾苯诱f成“富貴人家的食品飲料發出陣陣有人的香味,而大路上還有被凍死餓死的人的尸體”。
再比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就可以直接換成“南國戰爭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你還可以把前面所有的接待都用本體去換來試試哦。
總之,借喻和借代的主要區別,就在于: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
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一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
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附:借喻和借代專題練習
1.對下列各句修辭方法分析,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②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③他雖然沒有上過幾年學,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
④剝削階級是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A.①借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借喻
B.①借喻 ②擬人 ③借喻 ④借代
C.①借代 ②擬人 ③借代 ④借代
D.①借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暗喻
2.判斷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
(1)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 )
(2)花白胡子一面說,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魯迅《藥》)( )
(3)洱海,這面光潔的梳妝鏡,引發多少人的遐思。( )
(4)漫天里張著灰色的幔,看不見太陽。(老舍《駱駝祥子》)( )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