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莠不齊”意思是好苗和雜草混雜在一起(莠yǒu:一種田間雜草,比喻壞人),比喻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語見清·李汝珍《鏡花緣》六十八回:“無如族人甚眾,良莠不齊,每每心懷異志,禍起蕭墻。”例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我輩之中,好丑不一,亦如人類之內,良莠不齊。”茅盾《清明前后》四幕:“你對那巡長說,難民們良莠不齊,要是發生了什么事,他這巡長可擔當得起嗎?”李劼人《大波》一部六章:“學堂里是良莠不齊的,有好人,就有壞人,有正人君子,就有下流痞子。”
這條成語使用范圍比較窄,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事物,用于人時通常也只限于人的品質好壞,而且側重于混雜在一起,不易分辨,同“魚龍混雜”意思相近,而與“參差不齊”有明顯的區別。下列諸例都不能使用這條成語:
⑴當前書架上養生書籍琳瑯滿目,但良莠不齊,精品不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8月13日)
⑵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價格嚴重混亂等現象層出不窮。(《信息時報》2009年8月13日)
⑶寵物店的服務質量也良莠不齊。(《廣州日報》2009年7月29日)
⑷工業經濟增長良莠不齊。(《國際金融報》2009年7月29日)
⑸各院校發展良莠不齊。(《光明日報》2009年7月16日)
以上諸例中的“良莠不齊”,或用于具體物品(“書籍”“產品”),或用于抽象事物(服務質量、增長速度、發展水平),都超出了這條成語的使用范圍。可以改用“參差不齊”。“參差不齊”形容不整齊或不一致(參差cēncī:長短、高低、大小不齊)。最初形容人的志業、水平不同,如《漢書·揚雄傳》:“仲尼以來,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一概諸圣(全部以圣人的話為準繩)。”后來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既可以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既可以形容物體的長短、高低、大小不一,也可以形容事物質量、水平、速度不一。如沈從文《黃昏》:“這炊煙次第而起,參差不齊。”周恩來《我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新發展》:“上層建筑不可能那樣快地完整地改造好,總是參差不齊,不平衡現象總是長期存在的。”這條成語用于上述諸例完全合適。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關于我ID:bj_xwyxz
-
歡迎加入新聞與寫作微信大家庭。
點擊自定義菜單你可以了解更多信息。
當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如想看到紙質精彩內容,請致電:010-85201321
如想投稿,請e-mail至:bjxwyxz@126.com
商務與廣告合作,請致電:010-85201320或給我們留言。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