覬覦「jì yú」;(窺覬)
釋義:
1、渴望得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2、希望得到不該得到的東西;
3、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強盜指數:四星。你叫它一聲,它應嗎?
“覬覦”出自《左傳·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杜預給出了明確的注解“下不冀望上位”。(《春秋左傳集解》)
不過,得再看清楚些,這"民"和“下”可不是一個層次,有資格“冀望上位”的不包括“民”。
仔細想想,這倒是讓當下常見的“搏上位”顯得很可愛,小貓小狗誰都可以試試,怕啥!
唐·劉禹錫《浪淘沙》: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名句集粹: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1、唐·柳宗元《童區寄傳》:自毀齒已上,父兄鬻賣,以覬其利。
2、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覬乎異日,得夷平民,然后裹足西向。
3、晉·《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宗廟乏祀,社稷無位;羣兇覬覦,分裂諸夏。
4、晉·劉昫等《舊唐書·崔元略傳》:時劉棲楚自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
5、清· 魏源《廬山王文成公紀功碑歌》:明季中葉患尾大,爪牙覬覦強宗盟。
唐·劉禹錫《浪淘沙》: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擴展閱讀: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渴望得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希望得到不該得到的東西”、“非分的希望或企圖”這算是“覬覦”的正解,只要上了這道兒,罪過一個比一個大。
賈誼覺得秦國“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很是可惡(《過秦論》),姜夔“自胡馬窺江去后”一直難過(《揚州慢》);兩千多年了,“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話其實沒幾個人相信。
除了唱歌外,走夜路給自已壯膽兒也得多想些法子,比如窺覘、覘眺、窺覷、窺覬,都跟“覬覦”是一條道上的,要早點認識才好。
因為,“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誰說那鼎就是你的,你叫它一聲,它應嗎?
每天多認一個字,別成了網紅還讓人笑話!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