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鄧公運用這種極具智慧的方式,成功地收復了香港和澳門。
中國歷史上,還曾有一國兩都,一國兩都的發明者是楊廣。現在世界上還有那么幾個國家仍然玩著“一國兩都”,比如南非,他們說不定就是楊廣的“超級粉絲”。
實干家楊廣自從定年號為大業后,馬上就開始建立大業了。他干的第一件大實事就是營建新都洛陽。
隋文帝楊堅登上皇帝的寶座后修建了新都大興,直到他死時才基本上竣工,按理說楊廣繼位后,那一座座嶄新的宮殿樓閣他想住哪就住哪。然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楊廣有他的想法,他覺得一個都城不過癮,還想在江南弄出一個新都城來。原因有二:
一是楊廣自從當年伐陳開始,就患上了嚴重的江南情結,江南的山水煙雨樓閣令他流連忘返,有他寫的名詩《早渡淮詩》為證:
潮魚時躍浪,沙禽鳴欲飛。
會待高秋晚,愁因逝水歸。
二是他的妻子蕭氏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才女。楊廣非常寵愛這位江南美女,據說他雖然后宮佳麗三千,卻對蕭氏情有獨鐘,對她始終寵愛有加,羨煞很多人。從他寫的這首《江陵女歌》便可看出些許端倪來:
雨從天上落,水從橋下流。
拾得娘裙帶,同心結兩頭。
楊廣是個不折不扣的實干家,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隨后向大臣們陳述了他建新都于洛陽的理由:
1.從戰略部署來分析。大興雖好,但遠在北方關中之地,對南方的統治力顯得不夠,一旦南方有變,就會出現“關河懸遠,兵不赴急”的危險情況,從尉遲迥和楊諒的造反就可見一斑。
2.從地理位置來分析。洛陽處于富饒的中原之地,自古以來就屬于王氣所在之地,而且離江南更近,前朝有幾個國家就是定都在這里。如果建兩個都,可以東西遙相呼應,更有利于對國家的統治和管理。
3.從風水五行來分析。大興是破木的地形,并不適合長久居住。而洛陽在五行中是水形,水能載舟,亦能生木,定都洛陽,大隋皇朝就能千秋萬代地傳下去。
楊廣的理由這么充分,大臣們自然沒有誰敢不識時務地反對,因此,建新都的計劃很快就通過了。
接下來楊廣充分發揮雷厲風行的作風,任命丞相楊素擔任營建東都的“施工總監”,任命宇文愷為“設計和技術總監”。這對黃金搭檔一出馬就配合得相當默契。楊素幾乎把全國的主要勞動力都調來造洛陽,據說每月役使工匠就超過了兩百萬人。工人稍有怠慢不是被砍頭就是遭鞭打。而作為技術總監的宇文愷為了博得楊廣的開心,決定走豪華路線,甚至到長江以南的五嶺去運來奇材異石,花費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這對黃金搭檔,一個監工監到晝夜不停,一個鋪張浪費到幾近奢侈,因此不但工程進展很快,而且裝修得富麗堂皇。很快,東都洛陽就奇跡般建成了,其規模是“前直伊闕,后據邙山,洛水貫其中”,楊廣參觀后,稱贊這是千古第一都。
為了使洛陽成為隋朝全國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加強與江南各地區的聯系,就在東都洛陽建設期間,楊廣的第二大業立馬付諸行動—開鑿運河。
楊廣的具體設想是: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貫穿長江、黃河、海河、淮河、錢塘江等五大水系,分為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全長兩千多公里。通過運河,將東西南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為了使運河能盡快完成,楊廣定下的工期是五年。
為此,舉國上下民眾都投入到這場“開河”運動,四段工程完成情況如下: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通濟渠。楊廣召集河南、河北各州民工近百萬人。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導洛水注入黃河。再從板渚引導黃河,穿過滎澤注入汴河,在大梁以東再注入泗水,再注入淮河。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邗溝,在淮南征調民夫十余萬人從山陽到揚子挖邗溝,注入長江。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鑿永濟渠,征河北諸郡民工近百萬人,引導沁水向南注入黃河,向北流到涿郡。
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開鑿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到余杭,其長度和八百里洞庭不相上下。
全部工程正好在楊廣規定的五年內完成。但因為工期短,工程量大,在男工不足的情況下,甚至動用了婦女兒童。
竣工后,楊廣龍顏大悅,這條曠世運河的開通,意味著京師不再和江南遙不可及,洛陽也不再孤立,如果有什么突發事件,可以走運河及時到達。
基本上就相當于今天第一條高速鐵路通車。
然而,廣大人民群眾望著這條運河,眼中卻沒有半分欣喜之情,因為河里流的是他們的血和淚。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但是不管怎么說,大運河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工程,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中國第一個南水北調工程,極大地繁榮了江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而且造就了涿郡這個大都市。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將楊廣修鑿運河與大禹治水相提并論,從公正的角度客觀地評價了此舉的功與過。
其詩曰:
萬艘龍舸綠叢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