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有,當關羽敗走麥城后,孫權為何一定要殺掉他?如果從面發生的事情來看,關羽被斬首,孫權事情做絕,導致劉備傾國之兵來攻打,盡管東吳取得了勝利,可又立馬求和,這純粹是自抽耳光的行為。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不是吃飽了沒事干嘛。但認真分析史料,事情沒有這么簡單。從東吳長遠發展利益來看:荊州可以丟掉,但是關羽必殺。孫權也知道關羽和劉備之間的關系,“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劉備又特別注重政治名聲,于公于私,劉備東征已經勢在必行。能坐上一國之君的位置,孫權不可能沒有預料這一點,可他一定要做。看看關羽被殺后,孫權都做了什么吧。
“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尸骸。”“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權遣校尉梁寓奉貢于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很明顯,孫權這是向曹魏示好。孫權你究竟想干啥?
“后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好家伙,殺了關羽,奪了荊州,接下來竟然要攻取益州,要吞并劉備集團。既然有這樣的想法,就需要“孫曹聯盟”。
這一切都被曹操看在眼中,在厚葬關羽后,他開始行動了,“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
曹丕繼位后,又開始了行動,“文帝即王位,遷揚武將軍。破吳於江陵有功,更拜伏波將軍,屯新野。”孫權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如果孫劉聯盟一旦徹底破裂,東吳很可能成為曹魏首先打擊目標。
這也是為何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后,孫權反而請人請和的最大原因,唇亡齒寒也。劉備集團最弱小,人才也極度匱乏,尤其是三國鼎立后,三國之間的人才流動幾乎為零。在劉備集團中,關羽是僅次于諸葛亮的存在,是諸葛亮額左膀右臂。
盡管關羽性情傲慢,但絕對可以獨當一面,本人也是一等一的戰將存在。殺掉關羽,就能斷掉劉備的一根胳膊,何樂而不為?我們做個試想,如果不殺關羽讓他逃到益州,會有何結果?
蜀漢可以兵分兩路,劉備領一路從陸路進發,關羽帶一路順長江而下,來個水路并進,陸遜還能火燒連營七百里嗎?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