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網上一個媽媽,因為三個孩子刷抖音、玩游戲、看電視時間過長,達到五個多小時,十分生氣。于是,她想了個辦法。

把分別寫著抖音、游戲、電視的紙貼在門上,

讓孩子看著紙上的字,"刷抖音"、"打游戲"、“看電視”,持續五個小時,中間不許停,讓孩子玩個夠。

對此,網友非常認同,有的也想給只顧游戲不好好學習的神獸用一下。
從心理角度來說,這個媽媽的做法近似于心理學上的“沖擊療法”,又稱滿灌療法,讓孩子接受多次重復的單一、枯燥的刺激,對沉迷無法自拔的行為——打游戲、刷抖音、看電視,產生厭惡,從而達到遠離的目的。
提起電子游戲、小視頻,好多家長深惡痛絕,有的孩子沉迷其中,占用了大量學習和休息時間。家長們想了很多辦法——講道理、好言相勸、打罵、沒收手機,甚至斷網,都沒什么用,無法讓孩子擺脫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尤其疫情當前,學生在家上網課,手機、電腦、ipad是標配,好多孩子一邊上網課,一邊堂而皇之玩游戲、刷視頻,家長們急得團團轉,卻一愁莫展,沒辦法。不知怎樣讓孩子心甘情愿遠離電子產品,認真學習。
其實,不只中國父母有這樣的煩惱,國外的家長也一樣。
這不,日本推出一套“允許孩子玩游戲,又讓他們主動厭倦游戲“的辦法,非常獨特。這個方法與我們通常作法反著來,也是基于心理學上的沖擊療法,據說效果不錯,一起來了解下:
讓孩子認認真真玩游戲
這個認真玩游戲可不是說說的,要求非常具體:
坐姿要端正,時刻保持挺胸抬頭,不能東倒西歪,“葛優躺”更是禁止。
已故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曾說,中國家長特別喜歡在孩子學習時,強調坐姿,要坐直,胸離桌子一拳遠,眼離書本一尺遠……孩子一坐桌前,家長就開始糾正。其實,這就做反了,沒有多大效果,還容易讓孩子把對坐姿的約束感遷延到學習上,讓孩子厭學。正確的做法是,孩子學習時不強調坐姿和書寫規范,反倒在玩耍時,特別強調。
日本的這套厭倦游戲法,也基于這樣的心理訴求,讓孩子玩游戲時保持端正的坐姿,不只如此,還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說幾點就幾點開始玩,不能遲到一分一秒。

制定非常具體的游戲進度目標,要求孩子完成目標
孩子學習時,好多家長會制定非常詳細的目標和計劃,為的是讓孩子按部就班,有方向、有抓手。家長的想法和初衷是好的,小一些的孩子也常常配合做計劃,大些的,干脆不理。但是,即便小孩子做了計劃,也往往不了了之,執行不下去。原因在于,越具體的計劃,約束和限制力越大。
孩子按計劃學習,就意味著配合家長給自己下的夾板,屈服于家長,會感到不自由、不放松,因此,不想按計劃來。
但是,日本家長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孩子玩游戲要制定具體的目標:哪天打到青銅級、哪天打到王者,都詳細列出,不能含糊,而且,計劃一旦定下來,就必須完成,不能打折。
這樣定目標,孩子可能一開始覺得新鮮、有趣、好玩,或者,家長只要讓玩游戲,怎么說怎么辦,但是,接下來會怎樣呢?熊孩子可就猜不到了——

沒完成目標,要質問為什做不到。
如果沒有按計劃完成游戲進度目標,這就有你好看的了:
家長會質問孩子為什么沒在計劃時間打到青銅、王者,為什么說話不算話,為什么沒做到?總之十萬個為什么,會馬上上線。
家長的批評嘮叨是肯定的了,真急了,打罵孩子也說不定:
誰讓你打不到王者的?
誰讓你沒按時打不到青銅的?
想想那個畫面,是不是就不那么有趣、好玩了,痛哭一頓也說不定,誰讓咱游戲沒打過關呢?

讓孩子制定沒完成目標的彌補方案
說——怎樣改正、如何彌補、還要幾天,才能完成打游戲的目標?是不吃不喝爭分奪秒,還是晝夜顛倒,人機不停?
大丈夫吐口唾沫就是釘,定下的目標,怎能不完成?
為了彌補過錯,火力全開,馬不停蹄,啥時打惡心——哦不,啥時完成目標啥時算!

孩子玩游戲的時候,對其操作指指點點
“這樣打,不對!”
“你要這樣這樣,聽我的”……,
相信,孩子玩游戲時,你在身后的指指點點,不要錢,但要命,孩子會很不爽。

其實,以上所有辦法,歸根結底都一個目的:扼制孩子玩游戲的主動性和自主性,給玩游戲下絆,孩子不再是游戲的主人。
表面看,你鼓勵孩子玩游戲,實際上,你的束縛和限制,讓孩子玩的不自由、不痛快、不舒服,久而久之,當然不再想玩,提不起興趣。
這樣的結果,當然也是你想要的,哦耶,恭喜你,達到目的了!
不過,反過來思考一下,是什么讓孩子不喜歡學習,沉迷游戲的呢?是不是因為你過度在意學習、干涉學習,你成了學習的主人,孩子反倒無所謂了?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更多育兒干貨 歡迎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9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