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大清帝國慘敗,半殖民地化開始加劇,日本因此強大躋身列強,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痛定思痛,彼時朝野上下紛紛覺得應當作出改變,自命不凡的大清王國首次頒布政策,鼓勵和資助青年知識分子出國留學,與大清一衣帶水的日本,成了留學生的首選,他們認為,日本的經驗可以很容易搬到大清。
幾年前,張之洞曾撰寫《勸學篇》對留學日本的好處大書特書,認為向日本學習能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是一條終南捷徑。
而日本方面,對于接收大清朝的留學生,也是樂意為之,在他們看來,培養一個清國青年,就多了一份親日力量。長此以往,必然可以對大清進行文化侵入,以便更好的控制大清。
于是,那場大戰過后,大清留日學生持續增長。
留日學生
那個年代,日本不僅是留學生的聚集地,還是一些政客的避難所,這聽起來有些諷刺,但事實確實如此。被大清朝壓迫排擠的維新人士和革命者大多匿于日本,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在異國他鄉不遺余力的宣傳救國理論,并通過各種刊物將思想滲透到四面八方。
那些被送到日本的留學生們,在革命的氛圍中,思想漸漸脫離大清的控制,紛紛站到了清朝廷的對立面,這是那些當權者始料未及的。
1903年4月,《浙江潮》雜志發表文章,號召留日學生打破地域限制,建立統一的革命團體。國內的《蘇報》也刊發文章,稱鄒容發起創立中國學生同盟國會。
于是,“同盟會”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但那時,也僅僅只是個口號,雛形都還沒形成。
章太炎、鄒容與《蘇報》
鄒容在發起“同盟會”不久,便身陷囹圄,1903年7月,清朝廷與章太炎、鄒容等人在上海租界,上演了一場朝廷和平民打官司的滑稽戲碼,他們希望通過“蘇報案”達到鎮壓革命的目的,然而事與愿違,章、鄒二人因此名聲大噪,《革命軍》和《駁康有為書》合體的“章鄒合刊”傳播甚遠,在留日學生中傳閱甚廣,徹底激發了留學生與清朝廷的對立情緒,同時,也成為了”同盟會“成型的催化劑。
1905年,經過兩年的宣傳和討論,傾向于革命的留日學生達成了共識,要成立聯合組織,以此聚集來自各省的革命力量。
隨后,孫中山抵達日本,經人引薦,與流亡日本的黃興在東京會面,兩人一見如故,自此結下了堅固的革命友誼,此后,孫中山陸續結交宋教仁、張繼、汪精衛等人。
僅僅半個月后,在孫中山的號召下,在日的革命人士召開了一場集會,共計76人,來自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各個團體,這次集會上,孫中山被推選為會議主席,他提倡各團體聯合起來,成立中國同盟會。
當時,大多數人還并不了解孫中山所提倡的民主共和,而普遍只有一個新年,那就是推翻滿清統治,還有人主張改名為“反滿同志會”,遠見卓識的孫中山,卻一再強調,不僅僅是反滿排滿,如果有志向一致的滿人,還是可以一起共事,“同盟會”的使命是廢除專制統治,創立民主共和政體。
同盟會成立
在眾人的支持下,孫中山被推舉為同盟會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長。隨后,眾人填寫盟書,在孫中山帶領下,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眾處罰”。
自此,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本部設在東京。
同盟會成立不久,就在國內、南洋、美洲、歐洲等地相繼建立了支部,吸收了一大批進步的知識青年,革命力量迅速壯大,到1906年底,已經增至近1000人。
作為一個革命先行者,同盟會成功了嗎?
似乎并沒有,在清末人人思變的大環境下,沒有一個團體能夠真正占據主流,孫中山的同盟會同樣是如此。
更何況,同盟會就像是一個大雜燴,充斥著各色人等,短時間內無法建立強有力的組織力量,也就發揮不出組織性力量。
1906年起,同盟會在中國各地組織起義,他們聯合地方會黨,先后發動了萍瀏醴起義、黃岡起義、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
當然,這些起義并未成功。
他們通過暴力進攻清廷官員居所的模式完成所謂的起義,在他們看來,只要搞定各地的行政高官,就必定能一呼百應,萬眾景從,直接取得當地的統治權。
然而,那些依靠會黨的暴動,清朝廷并沒有放在眼里,很多時候,甚至不用出動軍隊,僅僅是官員的衛隊就可以輕松鎮壓。
拿黃花崗起義來說,那或許是同盟會籌劃最久,準備最充分的一次暴動,前期工作就做了三個月。
按照計劃,起義由廣州新軍為主力,另選500革命黨人分四路率先攻占廣州。
起事當天,黃興帶隊120人暴動之后,新軍卻并沒有動靜,而其他三路的革命黨領導人早已逃之夭夭,這場精心準備的起義,變成了黃興的孤軍作戰,很快就被鎮壓。
或許,這樣的組織,本就沒有成功的機會。但話說回來,沒有先行者,哪有后來人。
1911年10月,武昌城的一聲槍響,這事就成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