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我照例去女兒的房間通風換氣,不經意地在書桌上看到一張小紙片,上面是女兒的筆跡,寫著這樣一句話:這個周末很“喪”,一天哭了20多次。
回想前一天,女兒的情緒確實十分崩潰,情緒煩躁、眼睛里會時不時涌出淚水,但是沒有想到她竟然一天哭了那么多次,我的心一下子縮緊了。再想起她臨睡前跟我說的那句話:“媽媽,期中考試結束后,你能不能給我請一個月的假,我不想去上學了,想好好休息下?!?/p>
我意識到:女兒的情緒不穩定不僅因為她處在青春期,她出現了厭學傾向!
女兒今年上初三。
是的,初三確實是一個讓人備感壓力的年級,但是,初三也意味著女兒已經在基礎教育中摸爬滾打了近9個年頭,即使沒有磨練成鋼鐵般的意志,至少也有一定的抗壓能力了。而且女兒一直聽話乖巧,學習成績雖然不拔尖,但是很努力也很自律,更重要的是,雖然處在青春期,她并沒有出現讓人無法忍受的叛逆,每天放學回家還能把學校里發生的有意思的事、煩惱的事、奇怪的事一股腦地“倒”給我們……
這么一個每天開心上下學,懂事開朗的孩子怎么會厭學了呢?
我細細回憶著女兒上初三以來的學習和生活,試圖尋找答案。
因為作業太多嗎?
引發女兒這次情緒崩潰的直接原因是作業。
女兒上個周末的作業包括語文6套卷子、物理4套卷子、數學2套卷子、政治全本書的知識點復習、英語除了8套卷子之外,還有背單詞和練聽說……
僅卷子就有20套,完成1套初三難度的卷子至少也得30分鐘,按照這個最低標準計算,女兒寫完這些卷子就得10個小時,這還不包括卷子以外的作業,如果還想進行自主復習,估計周末兩天除了學習以外什么也干不了。
這些年教育主管部門幾乎年年出臺與中小學生減負相關的政策或文件,并且明確規定了小學一二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不得超過90分鐘,高中階段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其實,作為一名中學生的家長,我并不認為這樣的規定科學,因為寫作業的時間跟每個孩子的知識掌握程度、寫作業速度、寫作業的專心程度等都有關系,很難用寫作業時間來衡量作業量是否合適。
“難衡量”的結果就是,“有規定但不遵守”。顯然,學校所留作業遠遠超過了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
現在想想,女兒自從上了中學之后,晚上睡覺的時間就從9點半移到了10點半,而進入初三之后,每天的睡覺時間幾乎都超過了深夜12點,最晚的一次熬到了凌晨1點半。
哪有什么減負?哪個父母不心疼?
那天女兒抱著一摞卷子哭著說:“周末兩天的作業趕上了整個一周的作業量,怎么寫得完?”
看著崩潰的女兒,我把作業拿了過來,發現其中有一部分內容非常基礎,是平時反復練習過的了,比如古文默寫、英語單詞默寫,只不過臨近考試,老師擔心一些基礎不好的學生還沒有掌握,便讓大家再練練。
于是,我給班主任發了信息,措辭相當委婉地跟老師商量:是否可以免做那些重復多遍而且女兒已經完全掌握的內容?
老師的回復來了:如果時間太晚了,可以不做。
那天晚上,我像有了尚方寶劍一樣舉著老師的信息告訴女兒:別再熬夜了,那些重復性的作業可以不做了。
女兒聽到之后眼睛一亮,但是過了一會兒說:“還是做吧,班主任又管不了所有科老師,哪科作業沒完成,老師都會記錄的,然后會在考試成績里扣分?!?/p>
我很想跟女兒說:“分數沒那么重要。”
但是,對于一個歷經多次考試和排名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說法實在沒有說服力。而且,對一個已經被“整齊劃一”模式“訓練有素”的孩子來說,沒有充分理由(睡覺晚不是充分理由)不完成作業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解決:老師的作業可以分層呀!這樣既可以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針對性更強的訓練,還能減輕學生的負擔,為什么不呢?
因為考試排名嗎?
說到了作業就不能不說考試。
考試絕對是造成孩子壓力的主要原因。
女兒升入初三后,考試便成了“家常便飯”:期中期末這樣的大考當然是計劃內的“正餐”,每個月的月考是兩餐中必有的“茶歇”,每天放學之后各科輪番進行的練習是“加餐”,除此之外,早自習、晚自習、上課的前幾分鐘和最后幾分鐘還會有計劃外的、臨時性的“甜點”“夜宵”“零食”……
以前學生答完試卷,老師得判卷子,一道題一道題地批改、一份一份的核對,總需要一兩天的時間?,F在不同了,無論“正餐”還是“加餐”,答題卡都是標配,在電腦的幫助下考試結果很快就能出來,有時孩子還沒放學,我就已經能在手機或者電腦的軟件上看到孩子當天測驗的成績。
而且科技時代比手工時代強大太多,這些軟件上不僅能呈現孩子考試的總分、每一道題的得分,還能比對孩子與全班整體在不同題目上的得分情況,當然,也能呈現個人的成績在全班乃至全年級中的位置。
考試愈強大給孩子造成的壓力就越大。
每次考試之前女兒班里就會有不少同學生病。上個月月考前,女兒最好的朋友、學習成績在班上排名非??壳暗囊粋€孩子,連續兩周沒能到校上課,據說這個孩子不僅內心焦慮而且身體也出現了不適:連續多天發燒。
這么折磨人的考試,是不是應該取消?
沒有那么簡單。
經年累月的強壓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對刺激產生反應的閾值,沒有考試的日子,孩子們的學習動力似乎就激發不起來,懶懶散散,玩游戲刷朋友圈,但是一旦要考試了孩子們就興奮起來,每次有稍大些的考試,女兒出校門的時間就會晚一些:跟學生討論答案,而出了成績之后,各種明里暗里地比較也能讓他們興奮幾天,而無論名次好壞都會成為一劑強心針,激勵他們努力學習一段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這種學習的勁頭會越來越減弱,直到下一次考試的到來……
還有人說那就把考試變得簡單一些,事實上,現在的中考和高考已經在有些科目上降低了難度,但是隨著難度降低而出現的“一分一操場”成了又一個魔咒。它不僅沒有減輕考試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反而因“不敢輕易丟分”而在基礎知識上簡單重復。
考試已經成了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存在,雖然它是孩子壓力的最大來源,但是,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誰又能輕易擺脫呢?
因為課外班嗎?
還有人說現在孩子太累跟課外班太多有關系。
我女兒也有課外班。
疫情期間,孩子長時間在家里進行線上學習。她的物理成績不太好,我便給她報了一個物理網課,聽了幾次課后,女兒反映“網課老師比學校老師講得細致多了”。
開學之后,學校進行了一次摸底測驗,女兒的物理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我想女兒的物理學習應該“入門”了,于是停了課外班。結果,沒過多久女兒的物理課又聽不懂了。
沒辦法,我們只能又把物理網課“撿”了起來。
由于課外班和學校的進度差不多,我們作了對比,結果發現,學校老師可能是要趕進度,有些知識點上課只用幾分鐘帶過,而同樣的知識點課外班老師可能要講整整一節課。
有人分析了現在家長的心理,說家長們就像是在劇場看戲的觀眾,本來大家都坐得好好的,有的人可能是為了看得更清楚站了起來,后面的人也只能站了起來,最后大家都站了起來。
這就是所謂的劇場效應。
我不知道我們家的課外班是不是因為這所謂的“劇場效應”,但能確定的是,如果沒有課外班,那些被老師一帶而過的知識點就會成為女兒的知識“盲點”。
我也聽一些老師抱怨,課外班攪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同在一個教室里的學生知識起點相差很多,使得老師“講也不是不講也不是”。
人們都說當雪崩到來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深知無論學校和課外班誰違規在先,無論自己多么“沒辦法”多么“無辜”,我也是劇場中的一分子,我沒有勇氣做一個離開劇場的人。
其結果就是孩子成了“劇場中的囚徒”,他們要應對成堆的作業、沒完沒了的考試、上不完的課外班、越來越少的自由支配時間……
那么,在不離開“劇場”的情況下,如何讓我的女兒不出現厭學的傾向?這樣的方法有嗎?
我很困惑。
穆塵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