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現在沉迷手機,放學一回家,手機就不離手。除了玩手機,什么事情都不干,不寫作業,也不幫忙干家務。小平媽媽說:“以前孩子在家的時候,還會經常幫我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比如:洗菜、洗碗、掃地拖地、扔垃圾等等。自從他迷戀上手機游戲后,感覺整個人就像被手機吸住了,除了上學和睡覺時間,一刻都離不開手機。”
小平媽媽繼續說道:“他(小平)現在作息紊亂,黑白顛倒,通宵玩手機的次數多到數都數不清。只要我們一說讓他少玩點手機,他就會很生氣,氣沖沖回到自己的房間,把自己鎖在房間里面,不給任何人進去。”
2、 孩子處處與父母對抗,非常叛逆。
據小平媽媽介紹,小平在讀四五年級的時候,還非常聽父母的話,父母說一,他不會說二。上了初中后,小平個子長高了不少,甚至比父母還高了,也是從初一開始,他變得叛逆起來,并且敢于與父母對抗。
比如,媽媽讓他別玩手機,他偏偏就要玩到凌晨一兩點鐘;媽媽讓他好好寫作業,他偏偏隨意應付作業,書寫潦草,甚至作業都不寫;媽媽讓他多出去鍛煉,他卻整天都呆在房間了,房門都不出。而且,無論大事小事都不愿意聽父母的話,常常和父母頂嘴。
3、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
小平從小性格內向靦腆,不喜歡說話。據班主任反饋,小平在學校上課很少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在班里很安靜,常常獨來獨往,很少見他跟同學一塊玩。小平媽媽還補充說:“在上學的路上,偶爾有同學跟他打招呼,他都假裝看不到聽不見,自己默默地離開,即使看到老師,也不會主動跟老師打招呼。”
為了能夠從孩子問題源頭切入,我們將對小平所在原生家庭及父母錯誤管教方式進行深入剖析,并針對性提出改善建議,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媽媽從小打壓孩子,對孩子缺乏鼓勵和認可。
- 描述:
小平媽媽感覺自己的兒子一無是處,怎么都找不到積極面,看不到任何的閃光點。從小到大,小平經常受到她的批評與責備。有的時候小平媽媽氣急敗壞就會直接罵孩子又蠢又笨,甚至對孩子揚言說:“你真是個廢物,我怎么會生出你這樣的兒子,真的要被你氣死了!”
- 改善建議:
在《雙向養育》里有一句話:
“如果你的工具只有錘子,所有問題在你眼里都是一顆釘子。”
很明顯,在小平媽媽的眼里,孩子的問題就像一個個尖銳的釘子,讓媽媽覺得非得拔掉不可,然而,越是通過這種否定批評打壓的方式去管教孩子,這些釘子越是深深扎根在孩子身上。
老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面子就是孩子的自尊心,而自尊心是人性中最光輝的東西。撕碎孩子的自尊心,就撕碎了孩子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同時也會喚醒孩子人性中不好的一面。”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一味地指責孩子的不足,挑孩子的毛病,無疑是在踩踏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摧毀了他的自尊心,又怎么能要求他自信滿滿地跟他人進行社交呢?這也難怪孩子在學校不主動與人打招呼,不是他不想要去交朋友,而是他不敢,他害怕自己無法得到他人的喜歡,害怕在他人的眼里自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人,他的內心是敏感的,是自卑的。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成績十分優秀,卻仍舊排斥學習,沉迷游戲的原因,因為不管他多么努力,他永遠沒辦法在現實生活中證明自己,他沒有辦法在與父母的互動中獲得自我認同感;
導致孩子內在的自我價值狀態永遠處于嚴重匱乏的狀態,而越是匱乏,就越想要證明自己,而越想要證明自己,就越容易被別人所利用,而手機以及網絡游戲公司恰恰是抓住了青春期孩子的這一弱點進行猛追猛打;充分利用孩子自我價值匱乏,極度渴望證明自己的心理,誘導以及蠱惑孩子把全部時間精力都投入到游戲中,不斷地煽動孩子們拼命地往里頭充錢,買游戲皮膚和裝備,升級打怪,快意恩仇,享受人生高光時刻。
那該怎么辦呢?
1. 止損
停止一切不當的管教行為,比如批評、責備、嘮叨、說教、打罵等。就像賭徒賭博一樣,在輸了100萬的前提下,是要砸鍋賣鐵繼續賭博翻本,還是及時止損,我想多數人在理智的情況下會選擇及時止損,繼續賭博意味著還有繼續輸下去的可能性,在自己兩手空空的前提下,我想及時止損才是明智之舉。(注:舉例說明)
2. 提升
這里的提升指的是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通過上文的描述與分析,我們看得出小平是一個自卑敏感的孩子,而這種自卑感的來源,包括其沉迷手機游戲,與父母從小對其的否定與貶低有較大的關系。因此,想要改變孩子的現狀,除了止損,還要提升。如何去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呢?簡單來講,就是贊美、鼓勵、表揚!
這里說的鼓勵不是一味地表揚孩子“哎喲,你真棒!”“你真聰明!”等,孩子聽到這些話可能沒有什么感覺,甚至覺得父母在無中生有。因為這些表揚的話語過于簡單和表面。
舉個例子:一群好久不見的老同學集群一堂,見面少不了的就是“商業互捧”:“哎呀,越來越美了!”“越長越年輕!”這些話聽聽就過去了,很少人會放在心里或是當真。但如果有個人這樣說:“你今天戴的紅色耳環襯得你的膚色很紅潤,真好看!”由于對方的夸贊很具體,我們就會更愿意去相信對方的夸贊是真實的表達。
因此,父母表揚和鼓勵孩子的時候,不單單只是簡單的一句“你真棒”,更重要的是要有事實依據去支撐這句表揚,讓孩子有更多相信的可能性。比如說:“兒子,你今天學習了2個小時,真是個努力的小伙子!”記住,表揚和鼓勵都需要有事實依據作為支撐才更具有可信性。
錯誤管教二:父母內心焦慮,消極,控制孩子。
- 描述:
據小平媽媽反饋,他們夫妻倆都非常焦慮:一方面,父母感覺孩子變成現在這樣子,他們活著都沒有盼頭,人生沒有什么意思了;另一方面,孩子總是玩手機玩得那么晚,父母很擔心他的身體出問題。
小平媽媽很難過地說道:“要是他的身體熬出了毛病,以后該怎么辦啊?他現在也不想學習了,書也不認真看,中考該怎么辦才好?”小平媽媽就連白天上班都在想著孩子的事情,感到十分焦慮,無法專心上班,為此也在工作上犯了不少錯誤。
同時,小平媽媽認為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話,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于是她總是幫孩子安排好一切。從小到大,她都是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講話,比如跟孩子說:“你現在應該去寫作業了,不應該老是玩手機,老是這樣玩,將來沒出息的!”“你現在得去上補習班了,你的同學都在上輔導班,你不上怎么跟得上人家學習的步伐!”
媽媽每一步都為孩子想好,而且要求孩子必須這樣做。孩子喜歡學跆拳道,她覺得學跆拳道有點暴力,無論如何都不讓孩子去學;她自己覺得男孩子學習個樂器挺好的,于是不經孩子同意,就幫孩子報了個鋼琴班。
- 改善建議:
小平父母的思維是非常消極的,夫妻倆圍繞著孩子生活,孩子一旦出了問題,父母就覺得生活沒有了希望,這其實是不正常的家庭運轉方式。正常的家庭運作方式應該是父母影響孩子,用父母的積極思維去影響和塑造孩子的自我價值觀念,而不是孩子的消極思維去影響父母,導致父母自己思維更加消極悲觀。
切記,家庭就像一部彼此緊密協作的高智能機器,父母是大齒輪,孩子是小齒輪,大齒輪轉動,小齒輪也必將跟著轉動;至于是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轉,還是朝著消極負面的方向轉,則取決于父母是否時刻善于把脈以及修正自我消極思維,始終以積極正向的思維視角,陪伴孩子成長,切記,積極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同時,我們再次強調一下青春期孩子的第一大特性:“獨立性”,什么是獨立性呢?用青春期孩子的口頭禪說就是“我的事情不要你管!”
父母越是想要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便越是會想盡辦法逃離控制,比如反抗父母 。換句話說,在孩子看來,不管我有沒有把自己的分內之事做好,我都認為,我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因此,如果你干預我了,就說明你根本就不相信我可以做好,這就意味著你侵犯了我的獨立性;所以,我當然要跟你對著干,這就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活動。
很多父母會說:“可我就是忍不住想去管他,我覺得他這樣子下去肯定會出問題的!”事實上,這種“忍不住”或者“覺得他這樣下去肯定出問題”都是源自于父母內心的焦慮,父母自己沒有先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情緒,那么就會很容易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孩子的問題上來,以至于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夾雜著太多的消極情緒,比如焦慮、急躁、憤怒等等。
因此,父母要解決的是自己的焦慮問題。在這里講一個方法,在所有的消極想法之前加上一個“不一定”的前提。孩子不一定會出問題,他不一定會休學……或者反過來問自己:孩子一定會出問題嗎?他一定會休學嗎?我是不是過于絕對了?
當我們加上這樣一個前提之后,孩子在我們心里就會多了更多積極發展的可能性,而父母的焦慮也會隨之減少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