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即嬰幼兒于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后,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是嬰幼兒焦慮癥的一種類型,多發病于學齡前期。
嬰幼兒的分離焦慮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反抗階段,失望階段,超脫階段。處于反抗階段的孩子行為表現較為激烈,常常嚎啕大哭,尖叫吵鬧;失望階段較為平和,斷斷續續地哭泣,吵鬧減少;而到了失望階段,孩子逐漸能夠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地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
產生分離焦慮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的變化。孩子從家庭中進入到幼兒園里,不僅是客觀上的外界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與老師和其他陌生小朋友之間產生的人際關系也會使孩子感到不安。除此之外,生活規律的轉變也令孩子感到不適應,他們在家里過慣了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吃飯睡覺都有熟悉的家人陪同,到了幼兒園,卻不是所有的訴求都會得到滿足,相反,學校會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定的要求,更加使孩子感到束縛,不自在。
如何緩解分離焦慮?主要靠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和引導。
- 提前培養規律和秩序
在入園之前,父母就可以著手準備,讓孩子從自由的狀態中脫離,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有秩序的生物鐘,比如定時起床,三餐規律,按時安排學習任務和戶外活動,培養起孩子對于時間的認知,提前進入規律之中。
- 與孩子作出約定
每天上學之前,父母都對孩子做出保證,講清楚自己什么時間會來接他們,并且一定要按照承諾準時做到。也可以額外加一些條件,比如,如果今天一整天都很聽老師的話,沒有哭也沒有鬧,那么放學之后,孩子就可以得到一件零食或者玩具。
- 關心孩子在校狀態
如果孩子對于上學表現出極大的抗拒,那么一定要了解清楚,孩子在學校里是否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如果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生摩擦,家長應該優先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堅持上幼兒園更重要。
分離焦慮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現象,正確的應對方法是積極引導孩子的情感和思維,讓他們發現上學的樂趣,而非強權壓迫,讓孩子對學校產生更深層次的抗拒。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