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一個多月,可被高考人群吸引的炙熱目光卻遲遲沒有散去。最近一條80后班主任帶著11名高中畢業生騎行的新聞引起了廣泛的熱議,內容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一位高中畢業班班主任兼地理老師蘭會云帶著11名高中畢業生歷時17天,從朔州一路騎行到上海,總行程1800多公里的故事。這曾是個全校出了名的差班,班里30多名男生,20多個都是網癮成迷,白天晚上的癡迷于手機游戲。老師卻用三年的溫情陪伴和各種施教技巧,在他出行的十多天里,一個普通高中的普通班級,給他帶來了“班里86人中13人考上了一本,34人考上了二本”這個摘掉差班帽子的不錯消息。
網癮、厭學、早戀、逃課甚至輟學,這些詞匯猛一聽起來就感覺很突兀,一旦這些不幸切實地擊中某些家長,那真是猶如大廈將傾,萬念俱灰啊!是的,這些看似不美好的行為誰都不想與之碰面,可它萬一發生了我們又該怎樣面對呢?
首先,我們先來尋根朔源,了解這些不良行為或習慣產生的原因。
1. 誘惑重于現實。
孩子從進入小學一年級開始直至高中畢業,連續十二年日復一日,年盛一年的學習。虛幻的誘惑總是精彩于沉重的現實。好比爬山,對于久享舒適的人來說,山上有纜車誰還會愿意徒步登山呢?這所謂的誘惑就是捷徑了,它可以在短時間內令人不再疲憊,保持在一貫的舒適區內。較之于沉重的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不學習或者早戀這些自由且美好的東西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事出有因,事與愿違。
孩子內心世界純凈無比,也許就是某個原本的善念卻導致來了危險的后果。這里有一個例子。一個朋友的女兒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和班里的另一個同學離家出走,投奔了在網上認識不久的一個幾千里之外的網友,幸運的是他們最終被當地警方及時發現并通知父母把他們接回了家。而這一場出走亦或逃學的行為其實僅僅是因為兩個天真的小姑娘想以一己之力為家境貧寒的狀況帶來些改善,所以這對家長而言,到底是值得欣慰、還是應該寒心呢?真是苦不堪言!
3.心灰意冷或者求助無效。
問題的成因多半源自于孩子長期心理被冷落,幾經求助或試圖溝通并未解除心魔,以至于最后對家長失望對周遭環境開始厭棄,決意出走或逃離;或者還有些孩子是由于長期承受家庭冷暴力而最終心灰意冷。
韓寒在微博上發表《我所理解的教育》提到:“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我在一項挑戰里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家長們不可能期待家家都有像韓寒那樣,盡管輟學但最終成才的特殊案例發生,或者也不可能等待孩子們自我覺悟,更不可能靜待事情自行解決,于是他們出手,可這些手段都是正確的么,有些甚至會適得其反哦!
其次,我們必須了解的錯誤做法,以儆效尤
責怪、打罵。家長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問題的根本性,當孩子提出輟學時已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許從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就已埋下了種子,后天繼續被惡劣氛圍、陰郁心情不斷澆灌,最終生根發芽長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所以單純的責怪或是打罵只是無力的、蒼白的,只能讓事情向預期的反方向行進,于事無補。
懲罰。如果你還在用孩子小時候的懲戒方式打打手板,不給吃飯這些措施來懲罰孩子那就打錯特錯了,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思想逐步變得復雜,簡單的處置手段只會讓你更加失望。對于厭學、沉迷于游戲的孩子來講,即使你沒收ta最心愛的手機也不能藥到病除,因為你沒有醫治到ta的內心。
2017年8月30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現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60%的學生不想上學,所以觀念轉變是個很大的問題”。
因此家長的正確做法直接決定了事情的發生和性質。
最后,我們務必了解的家長的正確做法。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瑞克斯曾表達過:“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父母需要做自身檢討。家長們應該切實的行動起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是真的用心在關心孩子還是在隨意敷衍,孩子的心是敏感脆弱的,當你人在身邊而心不在左右時,孩子能不失望嗎?所以作為家長,必須自己端正態度,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次異樣和每一個求助,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問題萌芽時就徹底解決和防患于未然。
心理干預。面對孩子身上的問題,不要表現的過于敏感,應該給予孩子更多愛的滋養,精神的撫慰,這樣孩子才能在你身上感受到被關心、被重視、被需要,從而敞開心扉向你訴說ta的煩惱,或者重新質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此時的家長就可以抓住時機,取得最后的反攻勝利。
過程干擾。面對孩子執著的念頭,不妨變換一下思維模式,大膽跟著孩子進行冒險嘗試,陪孩子勇闖天涯。當然,睿智的家長是應該事先做好足夠的功課,在孩子的任性、盲目的選擇上適時、機智的提出導向性建議,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一場豪華出走必須付出的痛苦代價以及和心理預期的天壤之別,從而帶領孩子回歸常軌。
適當示弱。家長可以適度地把工作上的煩惱、家庭中的煩雜事務向孩子傾吐,以獲取同理心、同情心,同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擔當感和責任心,對原本出格的計劃進行重新考慮。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找到責任感,獲取認同感,從而取得成就感,一旦有成就感就會重獲自信心,那么之前荒唐的念頭就會隨風而逝或不值一提了。
這里,我們不得不強調積羽成舟,對任何形式的問題和錯誤家長們還需及早防范。
預防措施和正確心態。
家長不應掉以輕心。孩子從小到大每一個成長的瞬間都埋伏著很多陷阱和危機。在孩子成長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能任由其自然生長,這不是真正的自由。任何美好都是有前提設定和附加條件的,如果沒有這些,就是失敗的。
豆瓣100句經典中有這樣一句:“自律者才會有自由”。綜其結論,成功的教育才是唯一解決方案和出路。
家長應以醫者之心對待問題的發生。孩子的異常想法和行為猶如一場疾病,既然生病了就不要諱疾忌醫,應該按照平時大家的就醫流程,先去正規醫院確診,再做進一步治療,該清創挖肉就一定要做手術根除,該是惡性腫瘤就需要放療化療治療,該是病癥晚期就不得不尊重現實、采取姑息療法。但這些異常又不是真的疾病,因為它涉及了人一生的至關幸福,事業成就,自我期許,這些遠遠比一場單純的疾病要復雜的多。所以家長應該審時度勢,客觀處理對待。
如果把對待孩子的異常情況當做一場戰役的話,那么我們就應該如偉人般“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表面上風輕云淡,內里時刻嚴防嚴控。一旦問題發生了,我們敞開心扉、調整狀態、不怕、不躲;如果一切并沒有發生,孩子一切順遂,積極向上、表現完美那我們就皆大歡喜,其樂融融吧!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