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我被公司派駐一所民辦K12學校。由于工作的原因,會接觸一些教育專家,請專家們來學校給老師們開講座。聽講座的時候,我頻繁地聽到專家們引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語錄
讀之感覺甚好。無論是為人師表,還是為人父母,都頗有感觸。現在想將所思所記分享給大家。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不是教育學相關專業畢業,也沒有從事過教育教學的工作,只是作為行政人員在一所K12學校工作過一段時間,跟學校分管教育教學和德育的領導干部有過不少交流,也跟一些教師們、班主任有過交流,但我對于教育的理解仍是一知半解,寫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指正。
1、蘇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1918年,蘇霍姆林斯基出生于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7歲畢業后即進入帕夫雷斯中學任教,教過語文、歷史、數學、自然、生物、物理等多個學科,教過小學、初中以及高中等多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的生活非常有規律性:每天早上4-5點起床,寫作1-2個小時,然后去學校上課聽課評課,晚上繼續整理一天的工作,分析教學、聽課、評課中遇到的問題,短短一生(52歲因病去世)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故事,成為一代教育大家。
從蘇氏的身上,我們其實可以學到很多,他學歷不高,但成就斐然,這得益于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以及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思考和寫作。
2、關于蘇霍姆林斯基個人習慣的養成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到一個他剛從事教育工作遇到的例子。村里的醫生給孩子體檢,總會記錄一下孩子的健康數據,如此日積月累,記錄了30年,死去以后交給了蘇霍姆林斯基,通過這些原始的數據,這個醫生可以分析30年來孩子的健康變化情況,從而可以窺知家庭經濟條件的變化以及社會的發展狀況。
受這位醫生的啟發,在入學“面試”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也會記錄孩子們針對一些基本問題的回答、基于家庭狀況的回答,通過這些數據也可以看出孩子對知識掌握的情況以及不同孩子的家庭教育狀況。蘇霍姆林斯基把記錄的習慣堅持了一生,而且他在教學、聽課、評課等等工作中均保持一個優秀的習慣,隨時隨地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蘇還建議教師們也養成這個習慣。
3、蘇霍姆林斯基關于自然的認識
如果你打開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你會發現自然教育在他的書中占了很多的篇幅。在孩子入讀小學之前,他建議教師們應提前帶領孩子去野外,考察花草樹木,蝴蝶魚蟲。因為這樣可以看出孩子們屬于哪一個類型:是喜歡問蝴蝶為什么會飛舞?花兒為什么會開放?還是僅僅感受到這些自然現象的美,卻不會提出這些因果相關的邏輯問題。這背后是兩種不同兒童的智力類型體現。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時代,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尚未產生,如果看過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相信蘇霍姆林斯基會有更多關于兒童智能的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還認為,讓孩子去大自然,還可以教會孩子觀察。他說,教師勞動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察在學生智力發展中占有何種地位。從觀察中不僅可以獲知知識,還可以讓知識活躍起來,在觀察中,知識會借助周轉,就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讓孩子學會觀察,學會從平常的事情中觀察出不平常的東西出來。
4、關于孩子個體間的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孩子的個性、能力、智力發展階段都是不同的。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用標準化的教學、課程以及進度來衡量各種個性、能力、智力發展階段不同的孩子。在蘇霍姆林斯基時代,乃至在任何時代都存在后進生、優生。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在實際教學中,對每個孩子都差別對待,不同類型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業,要求不同的進度。這個道理其實很多教師都明白,問題在于有多少老師真正在堅持?前幾天我看到一個觀點說,學校啥都重要,就是教學不重要,因為檢察、領導視察、文藝演出等等隨便一個非教學活動都能打斷一所學校的正常的教學進度。
5、關于小學教育的重要性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小學時成績不錯,一考就考80-90分,甚至100分,但是一到了初中卻跟不上課,成了差生。關于這一點,很多人說,小學成績具有欺騙性。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校工作的30年間,他發現一個重要的、特殊的教育規律:一些孩子在低年級成績優秀,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后、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小學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當中,達到牢記終身的程度。
因此,蘇霍姆林斯基說,小學教師的最重要任務就是構筑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只有這個地基足夠牢固,才能使得中年級、高年級教師不再為地基不牢固而操心。而關于如何建立這個地基,蘇霍姆林斯基首先建議的就是要老師們注意鍛煉孩子們基本的讀寫能力。
另外,不同于我們很多人的認識——小學生只要死記硬背下來知識就可以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死記硬背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小學生更應該增加理解的記憶。
蘇霍姆林斯基發現,到中學階段,一些后進生犯下的錯誤都是很幼稚的,都是一些關于詞語與其實際所指代事物之間的關系沒有建立起來,孩子們雖然記得這個詞、會背誦,但是換個情境就不懂了,這說明孩子們學的知識是死的,沒有活躍起來,用現在的時髦的話來說,就是這些孩子學得的知識是不可遷移的,他只能應用于他最初記憶的那個場景。這是非常可怕的。
我現在回想起,我讀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也會有這個問題:比如識別一種科目的樹木、花的名字,一些同學在教學樓A棟前認得這些樹木,當這些樹木出現到教學樓C棟,或者一個完全陌生的公園或植物園時,很多人就不認識了。這個情況,其實在小學生群體中相當普遍。
所以,家長們,如果你的孩子在上小學,請不要再關注那些分數,90分或100分真的沒有意義,更應該
關注的是孩子學得這些知識的真正意義,如果孩子答錯了,這也比他實際上考了100分,卻完全是靠死記硬背所得更有意義。
6、關于繪畫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們的繪畫才能。其實,如果你家的小孩子上了學,你會發現在幼兒園階段,孩子的很多作業都是繪畫,都是用圖案來表示。比如一個雞蛋,就是一個圈圈;綠色的鴨蛋就在圓圈上涂綠色的顏料。這個其實也符合人類認知邏輯的的發展規律。中國的文字叫象形文字,最初就是從圖案、圖畫轉變過來的,因此,在幼年時代,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就是圖畫。利用圖畫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比如空間位置關系、大小、多少等等邏輯關系。
在實際教學中,蘇發現,很多孩子在用詞語表達一件事物時,如果不知道用什么詞,他就會用繪畫替代。繪畫可以用于數學、語文(比如著名教師于永正在教白居易的《草》一文時,就給小學生們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這可以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地理、歷史、文學等各種學科的教學當中,如果沒有繪畫,這些課上起來很可能會枯燥乏味。蘇強調,兒童的圖畫是通往邏輯認知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階梯,至于圖畫有助于發展孩子對世界審美觀,那就更不言而喻了。
7、關于給差生補課
中國采取的是應試教育,這個教育非常強調死記硬背。在這個體系下,也產生了很多,很多的差生。而如何給差生補課,如何提高差生的成績也催生了很多課外輔導機構(當然現在的課外輔導機構也做培優)。關于如何給差生補課,蘇霍姆林斯基也有豐富的經驗。
在《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中,蘇舉了一個名字叫費佳的學生例子。這個學生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他讀完一個應用題,簡直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這個孩子的意識里,當他的思想剛剛轉向另外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這導致他的大腦無法處理應用題。
針對這個情況,蘇編了一本《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讓費佳讀,并告訴他這不是習題集(減輕他的恐懼),讀了一段時間,費佳認識到這些故事是習題,然后對其中最簡單的一道開始思考起來。在蘇的幫助下,費佳解出了這道題,費感到很驚奇,然后跟蘇說,這么說,這本集子的題都是可以解出來的。就這樣,每解出一道題,費就感到巨大的勝利。后來,蘇又找了100多本課外書給包括費在內有類似學習問題的孩子閱讀,到了五年級,他的成績就趕上來了。
蘇說,他從來沒有給費佳這樣的孩子補過一次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他只教他們閱讀和思考,閱讀就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
8、關于閱讀的作用
蘇說,在他那個時代,電影、電視、廣播等都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教師真正應該培養起孩子的能力就是閱讀。為了幫助孩子培養起閱讀的習慣,他認為,農村的小學應成為農村的文化中心,每個班級都應該有自己的圖書角。每個老師都要應用一切的機會來選購一些圖書供孩子們閱讀。教師們在外出考察、旅游、交流時都應該去書店看一下,選擇一些書籍帶回來,豐富圖書角。
增加孩子的閱讀,也是蘇解決后進生學習成績的法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
對于老師來說,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教師也應該閱讀,閱讀本學科的專業書籍,不斷學習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因為教科書的知識都比較基礎,如果教師缺乏學科的素養,缺乏學科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那么他也不可能教好一門課。教師應該用一輩子去備課,上完一節課,要說,這節課我備了一輩子。
未完待續…..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