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調皮“軟硬不吃”“油鹽不進”,家長怎么辦?
一位家長留言稱“孩子高一,我是軟的硬的都來了一遍,就是不學,求賜教?”,這似乎是在證明“教育孩子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首先,我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家長所使用的“軟的”和“硬的”究竟是指什么呢?這個問題十分關鍵,沒弄清楚就不會知道家長教育孩子時的問題所在。
這位家長也沒有進一步地說明具體情況,所以我們只能先談談普遍意義的“軟的”和“硬的”。
所謂“軟的”,通常來講,是指一種“柔和的教育手段”。包括正面的、積極的方式,比如鼓勵、表揚、勸諫、暗示、寄語、期待等等;也包括負面的、消極的方式,比如批評、責怪、教訓、辱罵、賭氣、冷落等等。
這位家長可以對照看看,“軟的”手段是否都真正用過了?“軟的”手段其實多種多樣,如果家長真正去研究過、使用過這些方法了,肯定會知道這些方法的妙用。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是否認真正知道“軟的”和“硬的”的具體手段
所謂“硬的”,一般是指一種“激烈的教育手段”。這種教育手段主要是指“毆打”,進行身體上的接觸,用帶給孩子身體傷害的方式希望來改變孩子。這就是文化傳統中的“棍棒教育”。
具體說來,“棍棒教育”主要包括打手板、打屁股、扇耳光已經拳腳相加。前兩種是合理的“棍棒教育”,后兩種是不合理的“棍棒教育”。
“棍棒教育”曾經有十分明顯的作用,但是家長在使用時必須十分謹慎,不可濫用。
由此,我們可以判斷,這位家長“軟硬兼施”而沒有效果的原因主要有:
- 1.可能是“硬的”手段要多于“軟的”手段,讓孩子產生了抵觸心理;
- 2.“軟的”手段比較單一,并且往往是在“硬的”手段使用無效之后,才迫不得已使用“軟的手段”,讓孩子早已對父母的“手段”產生了免疫力;
- 3.平時對孩子缺乏“滋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立即出來“使用手段”,讓孩子只看到了父母的“兇狠”,而看不到父母的“關愛”。
可能還會存在其他的一些原因,在這里我就不一一例舉了。我們專門從“教育方式方法”這個角度來討論“效果”這個問題。下面,我推薦幾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僅供參考,希望對家長有所幫助:
平時對孩子缺乏“滋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立即出來“使用手段”
第一:投其所好,了解孩子;趁熱打鐵,獲取信任
當孩子“油鹽不進”的時候,家長也無需擔憂,并非孩子無可救藥,而只是你還沒有找到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方式。從家長所提供的信息來看,家長大部分時間所使用的是“單向溝通”,只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然后用自己的思維去“強制”孩子,這種教育肯定難以奏效。
作為高一的孩子,十四五歲,如果家長加大重視力度,并采用積極有效的方式進行及時地干預呵護和扭轉教育,一切都還不算晚,孩子依然可以長大成才。
很多時候,家長需要用“孩子的方式”才能和孩子進行很好的溝通。這就是專家們所說的“和孩子做朋友”。要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必須先走進孩子的內心,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你就必須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包括了解他的興趣、愛好、優點、缺點、理想、愿望、性格、心理等內容,“投其所好”是了解孩子,走進孩子內心的一種很好方式。
用孩子喜歡的話題和孩子進行溝通,孩子自然很難拒絕,家長趁熱打鐵,付出一點時間和精力來取得孩子的信任,只要孩子開始信任你這個家長了,那么溝通就會逐漸地變得更加“有效”。
“投其所好”是了解孩子,走進孩子內心的一種很好方式
第二:“懲戒教育”要把握好使用時機
傳統教育中有一個理念叫做“黃荊棍子出好人”,這在古代中國是非常奏效的。但是在今天的現代教育環境之下,這種理念受到了質疑。
“黃荊棍子究竟能不能出好人”?這個問題關涉到家長所使用的“硬的”手段是否有效,是否合理。在今天的教育語境中,“黃荊棍子”代表著“懲戒教育”。近些年,“懲戒教育”一度被否定,但是,現在國家又開始正視、重視“懲戒教育”了。
這說明,“懲戒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是有效的。但值得說明的是,要讓“懲戒教育”變得有效,就必須要注意使用的方式方法,“懲戒教育”不能濫用。這位家長可能就是濫用了“懲戒教育”,最終讓孩子反而對“硬式懲戒”產生了免疫力。這樣的教育肯定無效。
所謂“注意使用的方式方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使用時機”。這就是說,在該使用“硬的”時,你不能使用“軟的”;該使用“軟的”時,你不能使用“硬的”。一句話,該軟則軟,當硬則硬。
關于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教育時機”
那么,家長可能又會問:“什么時候該軟?”“什么時候該硬呢?”這個肯定要家長自己把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為家長們提供幾條規律:
1.對“小錯”“鮮錯”應當使用柔和的教育手段。
“小錯”是指性質輕微、無傷大雅的一些錯誤,“鮮錯”是指偶爾會犯、意料之外的一種錯誤。這些錯誤家長在處理時采用柔和的教育方式比較恰當,不宜用激烈的手段進行教育,否則,一方面會激化矛盾,另一方面,當孩子犯更嚴重錯誤時,家長將面臨“無計可施”的境地。
注意事項:家長盡量使用正面的、積極的教育手段,比如鼓勵、表揚、勸諫、暗示、寄語、期待等等。
2.對“大錯”“特錯”必須使用強硬的教育手段。
“大錯”“特錯”都是指一些性質惡劣,觸犯了紅線、底線的錯誤行為。面對這種原則性的問題,父母一定不要心軟,此時堅決使用強硬手段教訓這個不聽話的孩子,而且,在這個時候來教訓孩子,他根本都不敢反抗。因為他自己都知道“理虧”,怎敢反抗?
注意事項:家長在動手教訓自己的孩子之前,有一個環節必須要先完成:那就是給孩子指出“錯誤之處在哪里?”“危害之處在哪里?”“性質嚴重之處在哪里?”這是一個“講危害”的環節,講完之后再動手,孩子保證服服帖帖的。
家長在動手教訓自己的孩子之前,必須給孩子講明白他錯在哪里
3.對“重復犯錯”“累計犯錯”應當適度使用強硬的教育手段。
“重復犯錯”“累計犯錯”,用我們教育行業的術語叫做“屢教不改”。對于這種“屢教不改”的情況,我也建議家長使用“硬式手段”來進行教育。
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種“屢教不改”的情況?那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位行為以及這個錯誤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這其中有可能是無意的,但也有可能是有意的。
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家長都必須對這種“屢教不改”的行為施以重拳。對于心性十分頑劣的孩子,必須用這種“硬式手段”來迫使孩子進行改變。如果孩子的這種“頑劣”得不到及時改變,長大后必成“廢物”。這就是文化傳統中所說的“黃荊棍子出好人”。
注意事項:家長使用“硬式手段”教訓孩子之后,必須要及時的安慰孩子,以不致于使孩子產生絕望的心理和沖動的行為。安慰的方式可以是父親自己去,也可以是媽媽去。當然也要切記“過于粗暴”。
家長使用“硬式手段”教訓孩子之后,必須要及時的安慰孩子
4.不同年齡,使用的教育手段應當有所區別。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家長使用的教育手段應該有所區別。
0——3歲,不宜使用“硬式教育”打罵孩子,這樣會驚嚇到孩子;
3——8歲,這是使用“硬式教育”手段的最佳年齡;
8歲以上采用“打罵方式”,就要考慮到孩子的“面子問題”了。
高一的孩子處于14—15歲之間,那么如果犯了嚴重錯誤,家長在采用“硬式教育”的時候也有考慮場合,盡量留給孩子一些面子。
總得來說,高一年級的孩子,如果不是犯了非常非常嚴重的錯誤,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進行“棍棒教育”的,多采用“正面教育”。所謂“正面教育”,是指家長結合賞識、認可、表揚、規則和說理對孩子進行管教。
注意事項:針對男孩子和女孩子,家長的教育手段也應該有所區別。男孩子往往會從挫折中得到成長,所以在犯重大錯誤時可以采用“硬式手段”進行教育;而女孩子因為其面子薄,自尊心又強,內心敏感,所以父母在其犯錯時應該主要以“軟式教育”(溫和的教育手段)為主。
8歲以上采用“打罵方式”,家長就要考慮到孩子的“面子問題”了
第三:所謂“軟硬兼施”,是多種教育手段的配合使用。
這位家長所說的“軟的硬的都來了一遍”,實際上就是平時我們說的“軟硬兼施”。但是,我們對“軟硬兼施”的理解不應該單一化、狹隘化,而應該進可能的豐富化、全面化。
在我看來,所謂的“軟硬兼施”,除開上文我們說到的“溫和的教育手段”和“激烈的教育手段”外,還包括“哄”“騙”“嚇”三種手段。
1.“哄”:所謂的“哄”,實際上就是“寬慰”和“安撫”。主要用在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好或者接受過一頓嚴厲批評、教訓之后,爸爸或媽媽及時地用關心、疼愛的語言來寬慰、安撫孩子。
2.“騙”:所謂“騙”,實際上就是“善意的謊言”。主要包括兩種類別:一是“故意夸大孩子的能力或成績”,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二是“故意夸大父母的勞動付出”,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的難處。
3.“嚇”:所謂“嚇”,實際上就是“威懾”,一種“結果威懾”。孩子屢次犯錯或者觸犯了一些原則性問題時,父母可以用一用這種“結果威懾”。將某種行為的“嚴重后果”,提前告訴或展示給孩子看。讓孩子明白,這不是他所應該走下去的道路。我所工作的這所高中學校,每一年都會由政教處組織、安排一些非常調皮的學生到“少年看守所”去“參觀學習”,這種“參觀學習”本質上就是一種“結果威懾”。
總之,教育的本質,是一種靈魂的“喚醒”。所以,在這種目標之下,教育者采用一定的手段達成這種目標是必須的。基于這種認識,作為教育者的父母,其“教育板眼”就應該遠遠要高明于孩子才行。
如果一個家長的“教育板眼”還不如孩子那樣豐富多樣,那樣古靈精怪,那么家長在面對孩子時反而可能手足無措、無可奈何,反而會遭致來自孩子的鄙視、責怪、抵觸,甚至辱罵。
當然,我所說的“哄”“騙”“嚇”是一種善意的行為,也就是說,只要能夠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掉錯誤,采用適當程度的“哄騙嚇”方式,或許還能夠達到一種意料不到的效果。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靈魂的“喚醒”
第四:必要的時候施以“情感教育”,用渲染的情感去感化孩子
孩子無論多么調皮,他都是有情感的吧?不要以為孩子們會“無情無義”,他們在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其實是最講究“義氣”的。
調皮的孩子也有情感。家長在冷冰、嚴肅的教育方式之外,如果適時地采用一些“情感教育”,用“父愛”“母愛”“親情”等內容來感化孩子,孩子總會為父母的付出、犧牲、良苦用心而有所感觸,最終達到轉化教育孩子的目的。
1.在“棍棒教育”之后,必須由父親或母親來一次時間較長的“情感教育”,以讓孩子明白父母懲罰他的目的:不是針對孩子本身,而是針對孩子的不正確行為。
2.借用網上的新聞、身邊的故事,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讓孩子辨別真假、善惡、美丑、是非等觀念。
3.采用“七擒七縱”的策略,抓住孩子的問題,然后饒他一次,再犯之后又抓住,然后又饒他一次,每次饒他的時候都用“寬容的語言”和“信任的口吻”跟他說,等到三五次之后,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反抗”了,不好意思再犯錯了。
“情感教育”就像生活的潤滑劑,它能夠對嚴肅的、簡單的生活進行調節。但家長在使用時需要注意的時,切莫把“情感教育”使用成“情感懲罰”。
“情感懲罰”是指通過這情感上抑制自己對孩子的愛,以達到對孩子進行懲罰和管教的目的。很多家長用“拒絕和孩子說話”的方式來懲罰孩子,這就是典型的“情感懲罰”。“情感懲罰”會讓孩子們產生很多“焦慮感”和“不安全感”,最終孩子容易滑向兩個極端:自卑或自負。
“情感教育”就像生活的潤滑劑,它能夠對嚴肅的、簡單的生活進行調節
第五:學會使用“經濟手段”,讓孩子無法脫離父母孤立成長
世界上的大國,以美國為代表,他們常常會懲罰那些不聽話的國家,主要手段就包括“經濟制裁”和“武力介入”兩種。其中的“經濟制裁”,就是以限制投資、縮小進口、提高關稅、減少資助等方式來達到“最終使對方聽話”的結果。
這種“經濟手段”其實也可以用到教育領域來。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從未考慮過“經濟手段”。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階段,適度地使用“經濟手段”來教育孩子,往往能逃出“不是縱容就是懲罰”的藩籬。
1.家長可以將孩子的每一筆“消費”都理解為一次“投資”,每一次“投資”都必須要讓孩子明白,父母這次“投資”所期待獲得的“回報”。
我的一個同事媽媽,她每一次給孩子寄生活費都會提出一個要求:要么是“不要亂花,回來向我報賬”,要么是“期末時給我帶一個好成績回來”。雖然這個同事媽媽所提出的要求不一定都能實現,但提了要求總比不提要求好,這些要求會盡可能地去約束、激勵孩子。
2.父母在給自己孩子錢花時,可以來個“約法三章”,先讓孩子做出某種承諾,然后用這種承諾來來監督孩子。
切不可讓孩子養成“無條件索取”的思維習慣,向父母伸手要錢時必須要給出原因和充分的理由,家長對孩子不合理的“經濟開支”必須予以阻止。
3.當孩子不斷犯錯而又不聽勸告時,家長可以適當程度地用“減少開支”的方式來警告孩子,孩子要像從父母那里獲得更多“經濟資源”時,就必須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高一年級的孩子,如果比較調皮,不太聽話,那么可以偶爾地來一次“經濟制裁”試試。不聽勸告,削減零花錢,不改正錯誤,少買一件衣服,不認真學習,甭考慮買手機,等等。孩子在哪方面最有“花錢的需要”,家長就可以孩子這個方面進行適當地削減開支,甚至停止開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言行舉止,決不能任性而為,良好的表現會得到更加優厚的待遇。
適度地使用“經濟手段”來懲戒孩子,孩子會更加配合父母的教育
結束語:
當孩子調皮得“軟硬不吃”“油鹽不進”時,總結起來,要有兩個策略:第一,找到原因,對癥下藥;第二,方法多樣,智慧實施。本文就是從“方法多樣”這個角度,來給家長們提供一些有關教育手段的參考和建議。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