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為“厭學”
二、 厭學情緒帶來的負面問題
三、 厭學是如何產生的
?
四、 厭學心理的矯正策略
一
何為“厭學”
厭學是孩子對學習的情緒負面表現。厭學心理是指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為學習單調枯燥,對學習活動厭倦,選擇通過像逃學、曠課等行為來逃避或反抗學習活動。
北師大的教育系研究發現,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初、高中生僅為 10.7%和4.3%。厭學心理已經成為當前青少年學習心理障礙中最常見且重要的一個問題。
二
厭學情緒帶來的負面問題
問題行為多成績差、逃學、與父母和老師做對抗、甚或一些不良的社會行為等。存在情緒障礙學習和考試焦慮、睡眠障礙、對自身能力過分擔心等。曾有報道說有 35%的厭學兒童有抑郁心理,并對學校存在不滿情緒。社交能力低、不正常的社交行為增多,與同學及朋友的關系變差,日常社交方式不妥等。
案例
前陣子接診了一位厭學的求助者小涵(化名),厭學情緒嚴重,已經不能正常上學,上學會讓她產生軀體癥狀(胃痛),往往去了學校后又請假回來,直至不能跟上學習進度。同時,她抗拒權威,不愿意與人交往,喜歡獨處。
所以,厭學情緒如果不及時介入,往往會造成比較棘手的負面問題,直至影響求助者的未來人生。
三
厭學是如何產生的
雖然,厭學在學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但對于每位孩子來說,厭學并非從來就有。孩子來到世界以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學習和探索的欲望。孩子在幼兒園中幾乎不存在厭學問題,到小學一二年級也很少有孩子的厭學問題,只是到了中高年級、初中、高中,學生的厭學問題才逐漸增多。那么,厭學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當前,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如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水平很低,缺乏自信等。厭學心理是逐步形成的,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即焦慮階段、懷疑階段、恐懼階段和自卑階段四個階段。
1.焦慮階段
比如成績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希望自己在課堂上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在回答老師提問時,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做作業時,希望自己能夠順利地完成等。當這些目標沒有能夠實現時,孩子在心理上就會產生焦慮的意識,產生不安的情緒。但這時孩子對學習仍有信心。而且適度的焦慮會對人產生一定的壓力,而適度的壓力又會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對學習還是有好處的,能促使孩子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態,從而獲得學習上的不斷進步。但焦慮程度過重,或不斷地、頻繁地產生焦慮,則會使孩子的學習心理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即懷疑階段。
2.懷疑階段
孩子對學習的懷疑階段是指孩子由于在學習上多次失敗,對自己或父母設定的學習目標常常不能實現,進而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覺得自己似乎不是一塊學習的“料子”。但這一階段,孩子對學習仍未完全喪失信心。懷疑階段的顯著特征是孩子在學習上遭遇多次失敗和挫折,而每一次失敗和挫折都會引起孩子的情緒波動,一方面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另一方面,也會產生一些如不滿、冷淡和敵視等不良心理。這時,如果有學習成功的機會出現時,孩子的學習信心、自信心又會增加。但如果經過孩子自己的努力卻仍然不斷地失敗,則孩子的學習心理會進入第三個階段,即恐懼階段。
3.恐懼階段
孩子對學習的恐懼階段,是指孩子在學習上產生了明顯的障礙,真的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從而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表現為上課聽不懂、對學習毫無興趣、一聽到學習就頭痛等。在恐懼階段,孩子的內心上會伴隨著想逃避學習的心理發生。當孩子內心產生恐懼,而又無法逃避學習時,孩子的心理就會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即自卑階段。
4.自卑階段
孩子對學習上的自卑階段,是指孩子把學習上的失敗,全部歸結于自己學習能力低下,以至于徹底失去了學習信心。常言道,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死,孩子徹底失去了學習信心,就等于是學習上“心死”了,孩子一旦產生這種學習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則不但學習學不好,而且會影響到孩子的整個學校生活,使其整個學校生活籠罩在自卑的心理陰影之中。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孩子產生厭學,始于不能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伴隨著學習上的不斷挫折和失敗。這種學習上的挫折和失敗,最主要的不是反映在知識的或智力發展上的差異,而是孩子心理狀態發展上出現了問題,這些孩子由于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最終導致孩子放棄了學習的努力。個人認為,孩子產生厭學心理有以下幾種原因:
1.父母
父母的教養態度、教養方式,以及家庭的學習環境等都會對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過高的期望與孩子實際水平差距太大、動輒不恰當的嚴厲懲罰、夫妻之間的爭吵影響及缺乏真正的關愛等,這些都會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或心理壓力過大,對學習產生反感,甚或與家長對抗,用消極對抗來發泄自己的不滿,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2.學校
教師的教學態度不正、課堂沒趣味、填鴨式教學及課業負擔重等都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壓力增大,厭學心理越重。
社會某些不正之風,如拜金主義思想、享樂主義傾向和一些不良風氣及讀書無用論等,也是造成孩子厭學的社會誘因。當前就業形勢嚴峻,高學歷者待業比比皆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未必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有好工作的未必是優等生,學習成績、學歷與就業水平不成正比。這種狀況使部分在校生對自己的未來缺乏信心和目標,學習沒有動力;對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社會認可性產生懷疑。
3.自身
學習動機不足,一種是淺層的,即對學習沒有需求欲,這部分孩子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通過老師逼、家長壓,他們也能完成學習任務,但顯然是為了應付。另一種是深層的,這部分孩子對學習有認知,但其看法是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來自家庭或社會的類似“讀書無用論”、“金錢萬能”和“文盲大亨”等說法的蔓延促使孩子厭學而追求享樂,持久而強勁地推動孩子逃避學習。學習興趣缺乏受游戲、色情暴力影像等容易使孩子注意力動搖的影響,他們的興趣會從學習轉移到這些事物上輕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毆,違法亂紀,逐漸荒廢了學業。
學習策略不當
每位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策略,這些策略將幫助孩子有效完成各門課程的學習任務,有些孩子由于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或不能克服學習障礙的威脅,對學習產生焦慮,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敗感、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這會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很大,因而產生消級情緒,阻礙學習,且惡性循環。
抗挫折能力較弱
孩子本身的心理素質不穩定或心理承受能力欠佳,一旦碰到困難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學、去動腦,長期下去,便產生厭學情緒。
四
厭學心理的矯正策略
- 認知調整—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
父母首先要接納和細致了解孩子厭學的情緒,特別要關注情緒背后的心理動因,并試著和孩子對話。學習過程中的失敗、老師的否定、同學的排斥,都會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出現厭學情緒和行為。作為父母或教師,這時可以幫助他們找出導致厭學心理的內因和外因,并將內因與外因加以區分,如外因包括學習負擔過重、在學校不受重視、家長期望過高等;內因包括學習認識上的偏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方法不科學等。我們要幫助他們認清這些厭學的原因,并進一步進行合理歸因,既不要一味地歸因于外,敵視他人,也不要完全歸因于內,全盤否定自己,甚至極度自卑。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兒童的學習性和自我意識,避免其厭學心理和行為的產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對于厭學兒童,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治療。父母可在咨詢師的指導下,引導孩子進行放松訓練,減少壓力挫敗帶來的焦慮。同時,他們積極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為,通過獎賞鼓勵強化孩子對求知、學習的興趣,協助他們一點點進入壓力環境并脫敏化。
(1).家庭治療
如果兒童的厭學情緒與家庭有關,如家庭氣氛緊張或父母給予的學習壓力過大、期望過高,那么就應該使用家庭治療的方法來解決。例如,可以對這個家庭進行父母關系或親子關系治療,也可以由幾個家庭組成團體進行交流,找出兒童厭學的具體原因,及時調適。
(2).合理宣泄
如果兒童的厭學心理與緊張情緒或消極心理有關,那么可以讓他們進行適當的宣泄,如將過重的學習負擔暫放一邊,徹底地放松一下,或是對父母或者朋友徹底宣泄自己的不滿緒等。
(3).強化治療
對兒童的厭學心理還可以使用積極的強化方式進行治療。例如,讓厭學的兒童將自己的優點加以羅列,并不時給以肯定和贊許,或是在他取得了些許學習進步時進行表揚和獎勵,并及時制定下一步努力目標等。意志鍛煉—提高孩子的挫折容忍力厭學始于學習中的挫折和失敗。有些厭學的青少年也知道厭學不好,想擺脫厭學情緒,振奮精神,但往往淺嘗輒止,主要是抗挫折能力低,缺乏必要的意志性格鍛煉。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幫助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調整自己過高的期望值和目標,盡量減少挫折;二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心理防衛機制,遇到挫折時會找到適當的方法減輕心理緊張;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可在學習、生活中有意識設置一些挫折活動,讓孩子得到鍛煉。通過親子互動,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知識的講授,引導他們積極鍛煉自己的意志等。
案例
面對小涵的厭學情緒及由此引發的人格解體,我決定采取成長性咨詢的模式為她服務,而非是障礙性咨詢或病理性治療。這是因為我認為對于一個16歲的孩子,采用非藥物療法比藥物療法更適合他的現狀。面對小涵的成長,終極目標是“了解自我,強化自信”。具體實施中我為小涵設立短期、中期、長期的目標,并與小涵及其家長交流了我的咨詢方案,得到了他們的認可和支持。具體方案的設定思維是根據以下的指導原則進行。
2.激發學習動機
出色的孩子一般都具有高的成就動機,他們相信自己的人生能獲得高成就,并且竭盡全力去實現。他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會獲得成功。當然,理想必須符合現實,因為并非每個人都能成為宇航員或體育明星,但事實證明,高成就動機對孩子的學習確實有積極的影響。父母要向孩子強調完成學業的諸多步驟,特別是讓孩子知道邁向成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此外,還要讓孩子了解完成學業之后獲得的獎勵,如好的工作和收入等。這是一個過程,要持續進行,并且通過多渠道逐步實現。促使孩子想學習的訣竅重大考試后,以款待的方式激勵孩子。嘗試制定“禁學時間”。讓孩子就他(她)關心的問題進行報紙剪貼收集。讓孩子穿他“看中”的衣服和攜帶他喜歡的物品上學。
3.培養學習興趣
孩子不厭學,不一定對學習有興趣,但如果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一定不會發生厭學。所以,教學中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消除厭學現象的重要策略。在學習中加入“游戲”的因素。將趣味游戲引入學習。“有趣的文具”可成為孩子學習的“促進劑”。把日常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讓孩子參與一些細節活動,比如制定家庭旅行計劃會促使孩子更在意地理、平時剪報會讓孩子留意新聞。全家人至少每天有一段在一起學習的時間。父母不妨偶爾送一些超過孩子閱讀能力的書籍。
運用學習策略。
孩子在運用一種新的學習策略時,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在實踐中進行調整、修改,改變策略適合他們自己學習。如果孩子發現策略起了作用,就會更有效、更頻繁地使用這些策略,并在學習中不斷試驗策略的有效性,一旦采用的策略提高了學習成績,孩子就會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繼而促使孩子密切注意不同策略對學習成績的提高程度。有效的策略孩子會堅持使用,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給孩子帶來良性循環。孩子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了學習成績,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我感,相信自己能夠在學業上取得成功。這對學習無疑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孩子找到學習順利的竅門。房間里不僅要制作計劃表,還要劃紅圈制作“完成表”。把孩子用過的書本和練習冊堆在顯眼的位置,增其成就感。不要呵斥孩子在桌前擺弄鋼筆或咬指頭等行為。讓孩子必須學習時,定下結束時間比定下開始時間好。樹立孩子能學好的自信心聽膩的話讓別人說對孩子來講有新鮮感。故意給孩子使激將法,對孩子說:這個,你干不了。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