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報道,杭州13歲的曉曉(化名)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在一所名牌初中就讀。一次單元測試中,她考了全班第五名,覺得這是人生“污點”,因此喪失斗志,產生了厭學情緒。一向嚴厲的母親狠狠批評了她一頓,曉曉竟拿美工刀割傷手臂,并沖媽媽叫嚷“我不想活了”。接下來的半個月,曉曉整天窩在家里,情緒低落,不理睬父母,動不動就發脾氣。經心理醫生診斷,曉曉患上了抑郁癥。
厭學,并非只有成績不好的孩子才有,成績優秀的學生同樣可能有,而且情況往往更糟糕。像曉曉這樣的學霸,平時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上,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一旦考砸,其好勝要強的脆弱、敏感心理可能承受不了打擊,從而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中,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也引起不少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育人,從來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社會、學校、家長等都分擔著不同的角色,缺一不可。其中,家長的角色應該說是最重要的,想要養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必不可少。學習對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能成為孩子的唯一。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可以適當降低要求,放過孩子也是放過自己。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影響下,升學壓力對家長和孩子呈現出加碼的態勢。尤其是家長,總喜歡從自身的經歷和角度出發,為孩子考慮未來的問題:學習不好,就考不上好學校,將來進入社會就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所以,問題最終落腳到了學習上,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嚴苛,給孩子幼稚的心理造成難以承受之重,讓孩子長期處于高壓之下,一旦考砸,就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述事件中的曉曉這個才13歲的孩子,從小每門功課都十分優秀。她平時的課余時間幾乎都被學習填滿,為何如此看重學習?曉曉道出了緣由:“我們家親戚的孩子,我爸媽朋友的孩子,全是尖子生,他們一見面就拿我們這些孩子的成績做比較,我怎么能不學?”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孩子可能覺得唯有拼命學習,才能不被比拼下去。
一個13歲的孩子,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她的世界除了學習,應該還有朋友、愛好、娛樂等,但這些都被學習的壓力剝奪了。作為家長,此時應該更為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父母卻沒有意識到,反而“總在家里吵個不?!?,并對孩子一如既往地嚴厲。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在孩子眼里,似乎成了一個不可企及的奢望,孩子只有期盼著逃離。曉曉坦言:“我只有拼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今后才能遠離他們?!倍嗝闯林氐男穆?!為人父母者,該好好反省了。
就在前不久,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宣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其中指出,有些地區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要求家長要傳承良好家風,關注自身和子女心理健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子女的健康人格和良好行為習慣。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對子女的冀望。在這個愿景實現的漫長過程中,家長應該好好反思并有所作為:學習成績與身心健康之間,該怎樣要求孩子?如何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好地履行義務和責任?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