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好!
最近有個問題很苦惱,向您請教。我兒子八歲,三年級,平時成績挺好,屬上游水平,性格也還乖巧,最近卻總說不想上學,有厭學情緒,自己也說不清為啥,說就是莫名其妙不想上學,很累,我們家長再仔細問,就是他今年剛換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總是占用課間時間或者其他課的時間,反復講數學,他感覺自己都會了,老師還不停地反復講,他就聽得很煩,還感覺很累,就不自覺的走神了,他也知道上課走神不對,所以很煩惱。
這種情況我們家長應該怎樣開導他呢?只是一味讓他適應老師,不讓他上課走神,好像也很蒼白。我們家長也想不出好辦法,只能到這里求助于您了,感謝賜教!
答:您好!您的問題,我們可以切成兩半來看,“孩子厭學,因為覺得累”。 “新老師占用課間時間,重復熟悉的內容,覺得累,因而走神兒,覺得走神不對,所以煩惱”。
通過您的描述,我不能完全區分出,是屬于兩者中的哪一種?但是無論哪種?都意味著孩子進入一段內心沖突,而且沖突還不輕,有不想上學的逃避意愿。我們常說三、四年級是孩子學習轉變的過程,被動學習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出現力不從心的表現,因而出現對學習越來越不喜歡。這是一種可能。
而后半截的可能是什么?這個年齡的孩子的道德認同已經形成,他們遵從老師和權威,喜歡的老師怎么都好,不喜歡的老師……“我怎么可以不喜歡老師,我這樣是不對的……但是我真的覺得前一個老師更好。而且她是我熟悉的,我們本來就舍不得和她分開。”
這些都可能是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但是無論如何,現實生活就是這樣,孩子們不得不去面對和適應這些情況。
在面對這些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家長能怎么做呢?這是您提出的問題。也是今天我想去討論的話題。
有時我們會不太理解孩子的想法,比如這個例子中的后半段,如果我們說“不就是下課少玩一會兒嘛,老師都不嫌辛苦為你們補習,你還嫌煩。”這個問題就完全沒法子和孩子繼續溝通了。
我們想象一下,下班了,上司說項目緊急,我們今天加班一小時,你會怎么想,慘了孩子沒人接了、下班要遇上堵車高峰了、今天的聚會怕是要晚了……我們繼續想象,第二天上司依然讓你加班,而且天天如此,你心里的怨氣是怎樣的。這個項目本來就不關我太多事,卻要求我坐在這里磨洋工,對我來說,接孩子比這個重要的多。
這時,我們是不是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了。這就是我們說的面對孩子的問題,第一步轉換角度去理解。
而我們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去共情,什么是共情,你的感受我感同身受。有了轉換角度,這一步就不是那么困難了。
共情我們需要表達出來,“你想下課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可是老師一拖堂,就沒時間了,如果是我,我也會很郁悶”,“你那么喜歡美術課,老師卻占了上數學,如果是我,我也會很郁悶”。這就是共情了。聽了你這樣說,孩子可能就愿意繼續和你聊啦。
這時才能進入解決問題的程序,否則孩子的焦點就會轉變到我和你這個關系上,我們誰對誰錯啊,你都不理解我,說了有什么用,每次都這樣,每次都是我不對,在你們眼里,我永遠是錯的。走到這里,事與愿違,更沒辦法溝通下去不說,隔閡更加加重。
“那媽媽你說我該怎么?”
“你覺得老師為什么要找機會補數學呢?”
“因為我們這次全班數學考試沒考好”
“我記得你考的還不錯”
“是啊,所以我不想聽”
“那你的好朋友覺得考察內容都掌握了嗎?“不知道啊,我們沒聊過,但是他的確好像做不出來題”
“那我還真希望有人能幫幫他”
“是喔,我也希望有人幫幫他”
“喔,好像你們老師補課就是想要幫助和他一樣沒有掌握的同學誒”
“喔,是喔,其實有時也有講我不明白的內容,可是我就是不喜歡他拖堂。”
“我也不喜歡老師拖堂,但是好像看來他這樣做,還是對一部分人有幫助的”
“是啊,可是我老走神,老師有時會批評我”
“我像你這么大時,也過不了一陣就走神了,后來才知道,那是大腦在休息了,它要休息就讓它休息會兒吧”
“喔,這樣啊,那我沒那么難受了,我一直覺得走神是我不好,可是我還是控制不住就走神了”
“……”
“媽媽,你在想什么呀,我給你說話都沒聽見”
“我走神了”
“你怎么可以走神了?”
“對不起,發現我走神,你剛才有什么感覺?”
“我有點生氣,覺得你都不認真聽我講話”
“現在你有沒有點明白,老師為什么批評你們走神了?”
“原來她是這樣生氣了啊,可是你不是也說走神控制不了嗎”
“傻孩子,你是走神多明顯,才被老師發現了啊……”
這是模擬想象的一段對話。只有走入和孩子共情的環節,才有可能去引導孩子和你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有的事情都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兩個角度,消除內心沖突的辦法就是讓這件事變得能夠理解,即使不贊同,我們也可以去理解它。
畢竟很多事情,我們能做到的也只有理解和接納這種存在的程度,至于認不認同,卻是另話了。比如該例里,如果我們直接找到老師去要求她不要拖堂,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這種勇氣,不但是老師,可能還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同并感謝老師的做法。
再說,如果一個溝通方法不當,可能也會讓老師有些心涼的感覺,畢竟誰愿意平白無故的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而且還干了費力不討好的事。也許不當的溝通可能也澆滅了老師的這種熱情。
最最關鍵的是,認知的差異、行為的差異是必然的啊!今天我能幫你撲滅的火,可能明天你就要再經歷。
所以我們真正能幫到孩子的就是陪在他身邊,在他愿意時和他討論怎么去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技巧就是“轉化角度、共情、循循善誘”。前提是我們愿意理解和接納真實的孩子,慢慢的我們會發現,孩子越來越愿意和你溝通了”。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