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天天瞎打游戲,十句話九句不離電競夢,你們有那天賦么?能承受那種巨大的痛苦嗎?沒有就醒醒吧,不要耽誤前程。

前些日子,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聯合發布13個新職業,電子競技員就是其中之一。

在人民日報的這則微博中,還列出了電子競技員的崗位信息,如下圖: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電子競技行業就業目前有兩個大的發展方向,既運營方向和運動員方向。電子競技運營師負責統籌運營一切電子競技相關的賽事和活動;電子競技員就是作為運動員參加電子競技類比賽,以及其他相關活動。
@每日經濟新聞也發布微博,向國民展示了電子競技行業的相關數據。

據統計中國電競行業從業者規模達到了 44.3 萬人,平均薪資為 1.1 萬。并且崗位空缺在 2020 年將擴大至 50 萬。
縱觀這些新聞,電競行業即便在萌芽階段,但也已經開始步入正軌,這是足以讓全國電競愛好者欣喜的好消息,因為實在太不容易了,從頭到尾,各種質疑和漫罵一刻都沒有停止過。看看這些新聞的評論區,我們就知道了。
電競愛好者和質疑者,還有很多毫無邏輯的杠精們在網路上鬧得不可開交。質疑聲鵲起。
#不明白這個職業隊社會發展有什么好處?外加 3528 個贊。

#國家是在縱容電子游戲的泛濫成災嗎?!

還帶一?!這位老哥激動的情緒都溢出屏幕了。
那么電子競技行業真的沒有意義嗎?靜下心來,我們還是用事實說話。
曾有網友在和杠精對決的時候問過一樣的問題,我今天也想問問。
奧運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何意義?
《奧林匹克憲章》中說:“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這種精神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對于人類是由積極引導意義的。
如果說籃球,足球能體現出這種奧林匹克精神,電競也可以——電子競技照樣能體現出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電子競技也是考驗思維、反應、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的體育運動。
但凡那些無腦杠精認真參與過某一款游戲,或者稍微花點心思去研究過一直電競戰隊經歷的一切以及他們獲得的榮譽,就不會顯得那么無知了。
2018 年在雅加達亞運會中,中國電競團隊分別在王者榮耀國際版和英雄聯盟的賽事中獲得冠軍。多的不說,中國電競團隊在世界級比賽中讓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在巨大的壓力和痛苦之下展現出體育精神時,鍵盤俠們在哪里?(對了,合理提出質疑和鍵盤俠不是一個事兒,這里只針對鍵盤俠)

電子競技被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承認為第 99 個體育項目到世界冠軍,中國電子競技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
說完了體育人文精神,我們再說說社會貢獻和商業價值。粗暴地舉幾個例子好了。
首先,我們先確認一個問題。我們所說的電競行業不單單是電子競技本身,而是整個產業。下圖為 2017 年中國電競產業鏈示意圖:

賽事參與部分包括了職業選手、俱樂部聯盟、戰隊俱樂部、經紀公司、主播解說等模塊。
賽事內容部分,包括了游戲開發商、游戲運營商、賽事執行方、電競綜合服務平臺,內容制作等端口。而且內容不再僅限于賽事,還有電競賽事解說、有關電競的電影小說動畫、有關電競的服飾、手辦等等衍生內容。

內容產生后,就涉及到了傳播環節,其中包括了電子游戲頻道、電競游戲媒體和在線直播等。
除此之外還有贊助商、電競地產和電競教育等生態圈介入,還有電競付費用戶群體、電競與高新科技對接等等。

縱觀全球,中國電競用戶規模在 2017 的時候就預計突破兩億。2016 年全球的電競收入中,中國作為電競大國收入占比總額的 15%.
不俗的商業潛力和社會工作崗位貢獻,還不能說明電競行業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拉動了多少 GDP 啊。

有很多朋友質疑,電競從業人員的職業生涯壽命比較低。
那確實是,因為他們所謂的電競從業人員就僅僅是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運動員的確是吃青春飯,這沒錯。但是我也一直在強調,電競行業不僅僅是運動員啊!看上文描述的多個產業。

關于電競教育。我國在電競行業各個階段都是處于萌芽時期,電競教育亦是如此,但也有不少院校在開設電競相關專業,當然,目前還是職業學院為主的院校在開設這些專業。即便如此,電競教育的規范化,系統化依然值得期待。
在電競更為發達的美國,電競教育的發展相對更好。更多的研究型大學參與其中。比如: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開設的電子競技項目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電競項目
UCI 針對守望先鋒和英雄聯盟兩款游戲設立了獎學金,并宣稱更為注重電競團隊的多樣性,保護其與眾不同之處。除此之外,作為加州大學系統的一員,作為全美排名第 33 的名校,整體氛圍更注重學術,這為那些想要參加電競比賽的同時能在良好的分為內受教育的學生提供了不錯的環境。
我今天羅嗦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要大家更多的去了解這個行業,而不是單純地把它認為是打游戲的。因為很多對誤解和質疑都是因為對概念的認識不清晰,外加游戲和籃球,足球相比多了更多對人性的考驗,話題更為敏感。
大家千萬要把玩游戲和職業電競區分開來。
這就好比放學在學校打球和打職業籃球聯賽的區別。前者就是純娛樂,釋放自己,而后者是壓抑痛苦、磨練技術,想要成為更好的職業選手。

電競戰隊每天的訓練量極大,十幾個小時也只能算是正常水平吧,每天高強度的技術練習,團隊練習不是平時玩游戲能企及的。外加電競級別還需要選手用不錯的天賦,所以不是打打游戲就能打電競的。
突然想起了媽媽曾常說的那句話:你天天放學不回家,在學校打籃球,能達到職業水平嗎?打籃球是需要天賦的。
在這里改編一下:
你們天天瞎打游戲,十句話九句不離電競夢,你們有那天賦么?能承受那種巨大的痛苦嗎?沒有就醒醒吧,不要耽誤前程。適當娛樂,勞逸結合是好事,但是過度游戲弊端會更多。
但如果你發現了自己的天賦,游戲打得太厲害了,全國也沒幾個玩得比你好,而且真的熱愛這個行業,那就另說。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