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學齡之前開始進行接受早期教育,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愛學習的寶寶。所以在孩子三歲的時候便早早的讓他適應校園生活,開始孩子的”小社會”環境,讓孩子開始適應與伙伴相處與老師相處的結構,讓孩子的適應能力得到鍛煉,同時還能夠接受很多家庭生活之外的知識,然而在孩子剛剛上學的時候會發現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門口開始上演一場”悲情戲”,哭鬧個不停,還讓家長表示很痛心,因為看到小小的孩子難舍難分的場景,的確是心里不好受,這樣的家長很是苦惱。但是也有的孩子每次上幼兒園都特別興奮,在過星期六星期天的時候,還非常期盼星期一的來臨,因為那里有他的好朋友好伙伴,表示比在家里有趣的多,所以如此的天壤之別,甚至有的孩子在上了中學之后仍然表現的非常厭學,不愛上幼兒園,這讓家長很是揪心,想要找到引起孩子厭學的主要原因也想找到解決的方法。
在此小編想告訴各位家長孩子的一切行為和表現都是有原因的,不要過于著急,首先我們要找到孩子厭學的根源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首先孩子在三歲左右的時候,正處于文化敏感階段,所以他已經做好了接收知識的準備,正常來說不會出現厭學的行為,所以造成孩子厭學,今天給大家列出了幾點原因,希望家長可以對號入座,也許你讀了這篇文章之后你就會恍然大悟,明白孩子為什么不愛上幼兒園,還有的孩子可能在上了小學之后,表現為厭學,但偏偏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非常喜歡,但是一旦入學之后就會特別厭學,這個原因是出在哪里呢?
1.生理原因
首先第一點,孩子在生理期情緒會特別敏感,而且表現的沒有安全感,這也是孩子厭學的主要原因,首先女孩子到了四年級左右的時候就會出現生理期,也會出現初潮,女孩子在剛開始并不習慣于例假的來臨,所以它會表現為擔憂,害怕,恐懼,而且也會影響他的情緒,如果本身的學習壓力比較大,這些不良情緒聚集到一起就會讓孩子有一些厭學的因素在其中,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難以適應這種情況。所以在女孩子例假來襲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并且疏導孩子的心理,告訴孩子來例假時證明你已經長大了。已經成為一個大孩子,是長大的表現,并沒有什么好害怕的。而且在來例假過程當中,家長應該給孩子足夠的關懷和愛護,這樣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就會有大大的好轉,厭學癥狀也會減輕。
2.同學關系沒有處理好
不管是上幼兒園或者是上小學的孩子,他出了家門之后,學校就是他第二大家庭。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孩子身邊的環境是非常愉悅而又和諧的,那么肯定是被這個環境所吸引的。但是如果在這個環境當中,孩子相處得并不是很愉悅,反而會恐懼和厭惡的話,它自然會厭棄學校這個大環境,在這當中也會影響孩子學習的情緒。所以我們就要反思是不是孩子在幼兒園跟別的小朋友吵架,或者是有別的小朋友欺負她,但是家長在此當中應該給孩子正確的溝通,不要直接這樣問孩子,家長需要智慧的處理,比如每天放學回家我們要學會觀察孩子的情緒,看看孩子的心情是否高興,還是愁眉苦臉。如果發現孩子不高興或者是不喜歡說話的話,我們就可以問一下孩子今天在幼兒園都發生了哪些事情呀?或者是遇到了哪些困惑?需要媽媽的幫助嗎?讓孩子學會主動向我們分享,這樣孩子就會能夠向我們敞開心扉。可能剛開始孩子會唯唯諾諾,這個時候家長不要著急,先感受一下孩子的情緒,有的時候還是可能是由于與伙伴的關系不良導致孩子的心情緊張,所以才害怕學校引起厭學,所以家長需要緩解孩子的壓力和緊張的情緒,并且在言語當中要引導孩子處理好同學的關系以及師生關系,與小伙伴真誠相處。因為只要對人真誠,那么關系就會有所緩和,不然就會影響孩子學習的情緒,制造心理壓力,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家長需要在孩子放學之后,就要給孩子每天養成半個小時以上的溝通習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由于家長忽略孩子情緒所導致孩子負面情緒的積壓。如果是有小朋友欺負他所造成的厭學的情況,我們就要讓孩子正當防衛,并且勇敢的回擊,并不是教孩子打人,而是要學會保護自己。比如說,當別的同學要向我們動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大聲的吼叫或者用力握住對方雙手的行為,將對方的霸道行為給抑制住,這樣就可以保護好自己,同時不再受他人的傷害。
3.老師的教學問題
由于師生關系處理不當,或者是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態度出現極端的方式處理,教學方法不當,或者老師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出現不公平的對待,都會讓孩子產生厭學。孩子在不喜歡這個老師的時候,他就不喜歡聽他講課,時間久了吃虧的是自己,導致成績落后,影響班級的整體分數,導致師生關系越演越厲害。所以家長正確的做法并不是找老師問個究竟,而是查缺補漏。這樣才能夠扭轉師生關系,在家里盡量給孩子多費,費心補課,并且可以找家庭教師來補充孩子在課堂上沒有學到的知識,這樣在測試成績當中,老師看到孩子的進步,就會對他刮目相看。
3.成績落后的問題
除了這一種關系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孩子的成績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剛開始由于記憶力不太好,所以經常會導致有一些問題沒有記牢記住,所以往往在課堂上老師提問的時候答非所問,給孩子心理造成壓力,這樣孩子不僅厭學,而且對學習有一定的恐懼心理。所以家長在回到家之后應該給孩子鞏固今天的內容,如果有第二天需要背誦的東西需要在前一天給孩子處理好,那么在家庭環境當中是允許孩子放松的環境,所以在家長與孩子相處下來會比跟老師相處更容易些,所以在這種與輕松愉悅的相處模式下孩子的心理因素會降低到最低點,所以他得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會越來越強。建議大家可以在每天的早上或者是臨睡之前背誦應該記住的東西,因為這兩個時間段是復習,也是孩子記憶力最佳的階段,可以讓孩子在課堂上學習知識的時候變得更加的輕松,不會犯難,當學習變得不再艱難,并且讓他感覺到非常輕松的時候,孩子就會順利接受學習的環境,同時也會愛上校園生活。
4.家長給孩子設立的目標太高
現在很多家長都是忘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都希望孩子能夠完成我們沒有完成的理想和目標,所以將一切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之上,雖然這種壓力沒有說出來,但是無形當中給孩子制造的氛圍以及心理壓力是非常明顯的,孩子在這種氛圍下能夠感受到家長給他設定的艱難的目標,所以家長如果對孩子要求過高或者是太嚴的話,都會讓孩子覺得步步艱難,導致厭學。因為孩子在設定目標的同時,一定要接近于他的能力范圍,如果我們盲目給孩子設定目標要求太高,孩子一直達不到,便會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當孩子的目標感越來越模糊的時候,他就會把精力放到其他的事情上,不再用于學習上,這也是很多孩子為什么會迷戀上電腦游戲或者是網絡游戲,這些都是由于孩子在學習上沒有找到成就感。需要在游戲當中彌補的這種缺失的現象,所以在孩子學習的狀態當中,我們應該給孩子設定一個小目標,一步一步完成,感受完成目標的這種喜悅感,就像是打游戲一般,每次通關都有一個小獎勵,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把學習當成游戲,寓教于樂,也是現在教育的宗旨,所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不僅僅讓孩子感受到壓力和枯燥,這樣自然而然就不會厭學了。
結語:
所以當孩子出現厭學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從自身找原因,看看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是學校的關系,老師的關系,同學的關系還是家長的關系,無非是這幾點原因。在我們找到原因之后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本身沒有問題,而是環境所影響,所以給孩子制造一個輕松愉悅,并且具備一定社交能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將會在校園生活當中相處愉悅,也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