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一到家就開始刷手機,有時候是玩游戲,有時候是刷視頻,吃飯也放不下手機,就更別提學習了。一刷手機就能到半夜一兩點,耽誤第二天的上學。
家長想了各種招數來管控孩子刷手機的行為,比如:設置刷手機的時間、斷網、威脅、哄騙等等方法。
家長可能更在意如何不讓孩子玩手機,但應該思考下孩子為什么喜歡刷手機?

01.
逃避真實生活
現實生活中所能遇見的人和事可能都不是孩子想要交流的對象,例如老師、同學等,沒有共同語言的被動交流,每一秒都像是在監獄中煎熬,孩子只想要逃跑。
無論是通過網絡聊天還是通過網絡游戲、視頻等,這些活動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
孩子能夠自由選擇自己想看的消息、想要交流的對象,這樣的契合度和自由度是真實生活中很難得到的。
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很典型的“補償心理”:
當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和阻礙,使個人的目標無法實現時,設法以新的目標代替原有目標,以現在的成功體驗去彌補原有失敗的痛苦。

02.
“精神回血”事件讓人沉迷
刷手機是孩子認為唯一不必看別人臉色的時光,是一天中難得的“精神回血的時間”,且這個時間讓人沉迷。
心理學上有一個知識叫做:嗑瓜子效應。
人在嗑瓜子的時候很容易停不下來,輕輕磕一下就能吃到瓜子肉,這種“即時的快樂”讓人“欲罷不能”“根本停不下來”,不知不覺就磕了一大包。
同時,嗑瓜子還不耽誤干其他的事情,可以一邊嗑瓜子,一邊聊天、看電視。
因為嗑瓜子是一種無意識的、不需要督促的、機械的行為,用來打發時間最好。
本質上講刷手機和嗑瓜子帶來的快樂是一樣的,手指上下滑一滑就能獲取新的快樂。
直白搞笑不費腦的內容,加持節奏動感的洗腦神曲,在充斥著娛樂、放松、休閑的短視頻中,家長都控制不住刷手機的行為,更何況孩子!

03.
目標缺失
宅家刷手機的孩子比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長期甚至短期目標的喪失,但有可能孩子依舊對自己有高要求和高期待,一邊是對自己的高要求,一邊是沒有目標難以行動,這樣的情況導致孩子內心沖突。
通過上網排解焦慮的過程中,偶爾的反思,又增加了負罪感。
所以可能孩子宅家自己心里也很著急,只是并沒有在家長面前表現出來而已。
一方面孩子在被當代傳媒進行著全新的感官教育,被訓練得越來越對時間和情緒成本敏感。
另一方面,這些破碎的信息流所喚起的密集情緒體驗越來越具有情緒安撫功能,這也是為什么孩子們焦慮和無聊時更喜歡去刷。
它試著省略一切前置和過渡,它以展示代替參與,它徹底討好一個人最原初的感知覺功能,而不去關聯深度情感和復雜心理。
晚上睡前,一個人的時候終于不用扮演那個讓所有人滿意的角色了,這時候孩子的真實自我受到的委屈激發了叛逆自我,以不干正事,刷無意義的小視頻來爭取“自由”的時間。
這是一場自我之間的戰爭,不會有贏家,只有內耗帶來的疲憊感和拖延會在第二天接著出現。

04.
寫在最后:
因為刷手機可以獲得快速可得的刺激,導致孩子對現實生活中那些愉悅感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行為,比如學習、閱讀等事情難以提起興趣,容易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對于還沒有形成深度思考能力的孩子來說,沉迷手機之后,再想讓大腦適應深度的、專注的學習生活,將會變得非常艱難。
而作為父母,要做的無非就是“以身作則”和“高質量陪伴”。
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候,自己不要沉溺于刷手機,同時盡量抽出時間來,一同在學習、游戲中找到樂趣。
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的發展有時候是把“雙刃劍”,孩子的成長路上,每個家長都要做好“引路人”。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