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會覺得,我已經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最好的教育,為什么孩子還是會焦慮、抑郁、甚至自傷自殘?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可能是因為情感忽視。
美國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博士認為: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視,會長期損害孩子的自尊、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這些因素深刻地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適應能力。
拒絕上學,社交回避的壯壯
我的一個來訪者孫女士,領著8歲的兒子壯壯來做心理咨詢。
初見壯壯,他小聲的說話,看起來落落寡歡,沒有8歲孩子該有的活潑和靈動。
孩子的問題是,之前在學校玩耍時,被班里個子最高的男同學推了一下。
并且這個同學還朝他扔過來小椅子,雖然椅子沒有碰到壯壯,但他被這個椅子嚇了一跳。
回家后壯壯把這件事情告訴媽媽,媽媽安慰他說,同學是跟你玩,你不用太在意,男孩子要大度一點哦。
壯壯當時沒說什么,過了兩天,就回來跟媽媽說,他肚子疼,不想去上學了,并說學校沒有同學跟他玩。
媽媽去問老師,老師說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的異常,只是覺得孩子比之前乖了很多。
媽媽換著法兒的勸說壯壯去學校,怎么勸孩子都不愿意。為此,爸爸還著急得揍了壯壯一次。
沒辦法,爸爸媽媽只能讓壯壯待在家里。在家里的這幾天,媽媽發(fā)現(xiàn)壯壯經??摁[,而且總是求抱求陪玩。
媽媽因為要照顧壯壯才三個月的小弟弟,根本挪不出時間陪他,爸爸有忙于生意,平時回家很晚,回來也基本是一邊在打游戲。
壯壯唯一的玩伴,就是住在一個小區(qū)的也是同班的童童。壯壯每天都盼望著童童放學陪他玩。
但是當童童和壯壯在一起玩的時候,別的小朋友湊過來也想加入時,壯壯就立刻不玩了,表情淡漠的收起玩具嚷著要回家。
對比原來在學?;顫婇_朗,在小區(qū)里也跟愛小伙伴打成一片、分享玩具的壯壯,現(xiàn)在的壯壯讓家人很困惑。
在上述個案中,我們看到壯壯不上學的誘因是因為跟同學有肢體沖突。
但持續(xù)因素中,媽媽照顧襁褓中的弟弟,忽視了壯壯的情感需求。
平衡兩個孩子的心理感受,是每個二胎家庭的重任
加上爸爸對孩子的有效陪伴也較少,使得壯壯在家里找不到原來被家人關注、呵護的感覺。
于是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人喜歡的孩子。這種感覺延伸到學校,壯壯就覺得學校的同學也不喜歡自己,沒人愿意跟自己玩。
而根據老師的描述,其實課間簡短的休息時間,孩子們是有在一起玩的。
壯壯的拒絕上學和回避社交,可能是從弟弟出生后,被家人忽視情感,自尊、自信受損,加上跟同學肢體沖突的誘因導致。
這些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讓壯壯感到自己沒辦法承受這樣的痛苦,于是退行到哭鬧,喜歡粘著媽媽求抱、求關注的狀態(tài)。
情感疏忽的原因是共情失敗
父母對壯壯的情感忽視,核心的原因是對孩子的共情失敗。
共情失敗又分兩種:
1,急性共情失敗
急性共情失敗是指突發(fā)的重大危機時刻,忽視自己的孩子。
比如壯壯在學校跟同學有肢體沖突,回家跟媽媽講,媽媽覺得這件事情很小,沒必要太在意,還讓壯壯大度一點,這就是典型的急性共情失敗。
甚至有的家長會說,是不是你先不對的?
壯壯在突發(fā)的心理沖擊下,不但委屈沒有得到媽媽的安撫和理解,反而隱約感到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2,慢性共情失敗
慢性共情失敗是指日常對孩子的情感需要視而不見。
比如壯壯的爸爸覺得陪孩子,就是在一個住所待著,就是陪孩子,可是當孩子玩玩具時,詢問爸爸的意見,尋求互動時,爸爸眼睛看著手機,隨便的嗯嗯嗯,應付一下孩子就完事了。
還有些家長,孩子摔跤了,在外受欺負了,直接不耐放的跟孩子講:這么大了哭啥哭?男孩子家的知不知道羞?
長期的的慢性共情失敗和時不時的急性共情失敗,會讓孩子心理形成情感黑洞。
對身心健康產生持久的惡劣影響。
修復共情失敗,給孩子穩(wěn)穩(wěn)的幸福
修復對孩子的共情失敗,首先需要家長梳理發(fā)生在家庭的大事件,例如離異,喪親,喬遷等。及時覺察孩子可能被忽視的地方。
從態(tài)度上,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延伸和附屬。
最后通過覺察自己的人格特質,行為思維模式,調整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法,達到修復共情失敗的目的。
(一)修復慢性共情失敗的方法
1.加滿自己的油箱
孩子就像小海綿,大人有什么孩子就會吸收什么。
所以想要照顧好孩子的情感,大人首先要重視自己,關懷并滋養(yǎng)自己。
如果父母關系本身不和睦,因為工作或者二胎三胎,搞得自己暈頭轉向,或者自卑敏感,不快樂,充滿空虛感,沒有安全感,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那同樣也不能給孩子傳遞正面的能量。
父母永遠無法給到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
只有你的油箱加滿油,你才能有更多的動力和能量去關注孩子。
2.和孩子共同面對缺陷
首先,做孩子的鏡子。
孩子其實不知道自己是誰,是什么狀態(tài),家長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鏡子。
上述個案中家長孫女士,當兒子壯壯被同學推了一下,還朝他扔椅子,她只是跟壯壯說這個事情并不是很大的事情,希望壯壯不要太小心眼。這讓壯壯不知道自己到底處是對是錯,小腦瓜迷迷糊糊。
這時孫女士如果可以這樣說:媽媽聽到你說同學推你,還朝你扔椅子,你是不是當時很害怕?你是不是覺得同學很不友好?你現(xiàn)在的感覺好點了嗎?你希望同學給你道歉嗎?你希望媽媽幫你做什么?
這些具體而貼近事實的問題,會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照見孩子內心真實的狀態(tài)。
其次,家長作孩子消解情緒的“水晶球”
可以找個真的水晶球或者魚缸,盒子之類的物品。跟孩子說,你的所有的情緒,都可以放進來,難過,憤怒,委屈……
這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任何的情緒都是可以被家長接納的,情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東西。
訓練孩子坦然的面對自己的任何情緒,避免對自己的情緒有羞恥、愧疚感。
然后跟孩子坐在水晶球旁邊,手放在水晶球上,訴說他情緒的來源,過程,和現(xiàn)在的感受。
當家長和孩子可以心平氣和的討論情緒,情緒就不會給孩子造成困擾。
反而會成為一個途徑,讓家長更了解孩子情緒背后的沒有表達出來的情感需求。
第三,變身的魔法棒。
當我們通過鏡子和水晶球弄清楚孩子情緒背后情感需求。我們就可以試著帶領孩子實現(xiàn)他的愿望,提取思維成長的路徑。
比如孩子覺得自己數(shù)學沒有學好,認為自己不如其他同學聰明。這時候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析,數(shù)學成績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通過什么方法提升。
成長型思維的形成,孩子自信的建立,需要的是父母的引導和一遍遍的鼓勵。
孩子改變的魔法棒,始終握在父母手中。
(二)修復急性共情失敗的方法
當孩子遇到突如其來的打擊和挫折時,家長不要手足無措,或者沒有任何言語行為的反饋,要在第一時間給與孩子充分的共情。
家長可以:
1.擁抱
當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低落,或者表情落寞,先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完全的抱持和接納,被當做寶貝珍視,為接下來的溝通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
2.溝通
拿出一段完整的時間,陪孩子在一個安全安靜的環(huán)境,慢慢的引導孩子,說出發(fā)生了什么?
他當時的反應是什么?他做了哪些努力?他現(xiàn)在的身體和心理的感受是什么?他需要老師和家長幫她做什么?
這些問題會讓孩子的想法和情感需要一點點浮出水面。
讓孩子覺得不論發(fā)生什么,都不是很可怕,有人跟他一起承擔,解決。
這種感覺會帶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和解決問題的信心。
3.換位思考
當你一時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做點什么來幫助孩子。
那么靜下來共情一下如果現(xiàn)在孩子遇到的困難發(fā)生在你身上,你會需要怎么的安撫和幫助。
就按照你能想到的去做,慢慢的你會很快弄清楚孩子對你的需求是什么。
切記,做一點點,總比什么都不做好。
寫在最后
壯壯的媽媽孫女士反思到自己和丈夫對孩子的忽視,并在咨詢后回家開了家庭會議,全家人討論了修復對孩子共情失敗的方案,明確了家庭成員的分工。
三個星期后,孩子 開始試著去上半天課,相信通過他們的努力,壯壯會一點點恢復往日的活力和陽光。
童年被情感忽視,長大后會表現(xiàn)得空虛,自卑,自我評價低,自制力低,容易討好他人,不能很好的疏解自己的情緒,也很難跟別人建立真正親密的關系。
盡管很多人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也可以試著盡己所能,憑著直覺,憑著對孩子的愛,慢慢練習如何及時恰當?shù)幕貞⒆拥那楦行枰?/span>
與此同時,也要相信成長中的孩子們具有非常強大的復原力。
新的一年,愿每個家庭的寶貝,都能被溫柔的對待,健康的成長!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