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校教育孩子時總愛用"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警句來警示孩子,學習就是個苦差使,如果你現在吃得了學習上的苦,那你以后的生活就少吃許多苦,直接把現在的刻苦學習與以后的幸福生活聯系在一起。孩子們現在學習吃苦和以后的幸福生活有直接的聯系嗎?
誠然,孩子學識淵博將來走上社會會有更多的選擇在等待他,孩子知識一貧如洗,走上社會,生活選擇的機會會很少。可這孩子的知識是否淵博與他自己的求學欲望,興趣愛好,心情愉悅緊密相關,與孩子在學習時吃不吃苦沒有半毛錢關系。況且孩子在興趣的驅使下,對探求知識是不會產生任何苦的感覺的,即使學習很苦,但孩子只要對所學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在孩子看來也是愉快的。
許多孩子在學校里學習了一段時間,他們或者對手機游戲產生興趣,或者對各種運動產生興趣,或者對音樂繪畫產生興趣,而唯獨對學習知識沒有任何興趣,成了老師和家長眼中的不成器者,是學渣,這是我們中國人看孩子的眼光,這種看法對嗎?
常言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岀狀元。不管你從事什么職業,只要對之有興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在這一行上干好,干岀成績,干出了成績,也就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當然社會也會回聵你,讓你幸福的。只要幸福,還講它學習苦不苦有屁用。t
歐洲有一種著名的科學家,妻子也是某大學的教授,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女兒在學校里的學習成績一般化。一天,這位科學家問他的寶貝女兒,今后想干什么?女兒脫口而出,想當一位牧羊人。這位科學家和妻子沒有對女兒的理想做岀任何的評判,他們只是祝女兒幸福。
這個科學家的女兒如果是身在中國,父母都是專家教授,名家名人,而女兒卻只想當一位牧羊人,大家一定會嘲諷這個女兒沒岀息,這種嘲諷會改變女兒以后的興趣和志向嗎?顯然不能。科學家的態度和做法十分令人感嘆,他們沒有對孩子的興趣給以任何干涉,完全讓女兒在她喜歡的領域內任意發展。順其自然,孩子就是幸福的。
許多孩子如果在小學低年級中年級甚至高年級時問他的志向是什么,孩子大多都說不岀,是孩子沒有遠大志向,不可造就嗎?不是,是孩子沒有往這方面想。現在的孩子大多衣食無憂,沒有對豐裕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只靠自己的感覺去生活去學習,這個時候,讓他吃苦,他干嗎?
說到這我想起了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周恩來小時候跟隨伯父到天津一所小學讀書,在一次的修身課上,校長問孩子們為什么而讀書?同學們有的說為了光耀門楣,有的說是為了當官發財,而周恩來卻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震驚了校長。為什么周恩來小小年紀就有了如此宏大的志向呢?這與他的親身經歷和目睹現狀關系很大。周恩來剛來天津伯父就指著租界地先誡他,這一片地方不要去,周恩來問為什么,伯父說中華不振吶,后來周恩來又看見外國人的車撞死了一個中國人揚長而去,而妻子卻在一旁哭泣,心中便升起了為拯救中華而奮發讀書的遠大志向。
現在的孩子,吃穿不愁,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沒有什么不平的事去刺激他們,他們每天想的做的就是如何吃好玩好,這時候,你問他有什么志向,他們能回答上來嗎?
就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家長和老師開始用古語教育孩子了,什么"頭懸梁,錐刺骨",什么"囊螢夜讀,程門立雪",什么"學海無涯苦作舟",說得孩子們聽天書似的不知所以然,孩子們該玩玩該吃吃,不起半點兒作用。
怎樣才能讓這些生活在幸福窩里的孩子們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呢?我覺得教孩子吃苦學習沒有用處,最要緊的是要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只要對學習產生了興趣,那一切都有了,一切都水到渠成了。怎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呢?講故事,編故事,演故事,激起孩子創造的動力。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知識都可以化作故事的形式岀現在孩子面前。
另外,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也是教育的主要任務。孩子對某事有興趣,我們就去發現它,沒有興趣就去培養他對
學科知識的興趣。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