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
我初二,不想上學了,可不可以罵醒我?
01
你好,非常感謝邀請。
我們是專業的處理厭學問題的心理咨詢機構,針對你提出的問題“初二不想上學,希望別人罵醒你”,你想知道,我們就來可以幫助你,同時也希望你能點贊一下。
罵你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對你的問題沒有什么作用。
因為從專業心理咨詢角度來說,不想上學希望得到被罵是情緒問題,而你期望得到的罵是思維層面的。
厭學分為四個層次,思維、情緒、行為、癥狀,從思維導致情緒、情緒產生行為、行為固化癥狀。
不想上學是對上學有厭惡情緒,這已經情緒方面的問題,思維方面的說教、指責解決不了問題。
甚至會把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我們的老師也處理過很多學校學生的心理咨詢,其中包括容貌焦慮方面的問題,解決過很多人的肥胖問題。
之前有一個女生找一位老師希望得到減肥的指導,但是這次老師卻建議她去找健身教練。
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是因為健身教練在減肥這件事情上比我更加專業,作為一個負責的咨詢師,理所應當推薦她更加專業的人士。
第二個方面是我們的咨詢老師看出她的咨詢動機,這個女生來不是真的為了減肥,而是希望得到安慰,但是我們一旦安慰了她,她反而心情愉悅失去了減肥的動力。
就像你現在厭學,不想上學,內心可能有愧疚感、恐慌感等等,具體是什么我們也不知道,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但是這種感覺推動你去解決問題,假如我們真的罵了你,反而是害了你失去這種改變的動力。
02
然后從你的行為模式來分析,你說自己不想上學了,希望別人罵醒你。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觀察老師教育學生的一個場面。
如果你覺得有幫助,希望你能點贊,給予作者創作鼓勵。
一個初二的男生因為調皮,不小心把班級里的花盆弄掉到一樓,砸壞了。
然后老師就把這個男生帶到老師的辦公室里訓他,開始數落他平時的不是。
一開始的時候,這個男生滿臉愧疚,彎著腰低著頭不說話。
然后老師訓著訓著,這個男生的背越來越直。
一直到最后時,這個男生直勾勾地看著老師,愧疚也不見了。
到了這個時候,老師也很有默契,停止了訓話,讓這個男生回去了。
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好幾次,都是訓到最后男生抬頭看著老師,而這時老師也默契地停止了對男生的訓話。
表面看起來是一段訓話,其實從可以肢體動作看出師生之間的心理游戲。
男生一開始的時候是愧疚,為了自己犯的錯而懊悔。
老師一開始的時候是憤怒,為了學生犯的錯而惱火。
但是隨著訓話的時間變長,男生的心態就變了,從一開始的愧疚變成憤怒看著老師的潛臺詞就是“訓了這么久,該夠了吧?”;而老師的心態也變了,從一開始的憤怒變成愧疚,當她看到學生的眼神時,也接收到了這種潛臺詞,內心就在想“糟糕,訓得太過火了。”
這就是一組心理游戲,男生的正面寫著“來踢我吧!”,而反面寫著“我就知道你不是好人。”
而老師的正面寫著“逮到你了”,而反面寫著“你不用真的改”。
這就是為什么這個男生的行為問題無法得到改變的原因,從男生看,他犯錯了之后老師訓話,這兩者得到了抵消。
從老師看,只有學生持續犯錯,她才能表現老師威嚴的機會。
03
所以綜合以上兩點,罵你是沒有用。
一方面是你的問題至少是情緒層面的問題,而你期望的罵是思維層面的。
就像很多家長的疑惑一樣,為什么自己說的道理無論有多正確,孩子就是不聽,非要和家長對著干才痛快。
因為道理也是思維層面的,解決不了情緒層面的問題,滿足不了情緒需求。
說實話,面對情緒問題講一堆大道理,真還不如吃個冰淇淋的效果大,好歹冰淇淋也滿足了口舌的快感,聽道理耳朵只會覺得煩。
而另外一個方面是互動模式上的心理游戲。
你覺得自己犯錯了之后,就期望別人來指責你,這其實是期望控制懲罰的發生。
就像我說的那個男生和老師的互動,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游戲,犯錯和懲罰相互抵消了。
當犯錯了之后,老師給予了懲罰,那么內心就失去了改變的動力。
而且同時人的本能是尋求關注,這種關注不僅僅是好的關注,還有壞的關注。
比如,考試拿到第一名是一種關注,但是假如得不到的話,就有可能通過調皮搗蛋來尋求關注。
因為即使是壞的關注,也好過沒人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