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作家麥格尼格爾曾說:“想要成功實現自控,就必須先知道自己為何失敗。”

其實很多孩子并沒有多么厭學,而是抵制不住游戲的吸引力。孩子喜歡打游戲最大的動力就是成就感,在虛擬世界,可以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其實很多成年人也并沒有多么頹廢,而是擺脫不了自己的游戲癮。就拿我自己來說,我本來只想登錄游戲完成一兩個小任務,結果一上手就停不下來,經常熬夜玩到了半夜兩三點……
明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沒完成,但還是忍不住打游戲?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人游戲成癮了呢?
要想戒掉游戲,就先要了解游戲上癮的真正原因,大部分人都是這四個原因。
第一:游戲帶來輕松愉悅

很多人為什么喜歡玩游戲,多數都是為了放松,想要在游戲世界釋放壓力,想要在游戲中獲得快樂。
玩游戲可以令人感到身心愉悅的原因,是因為游戲可以刺激人體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是人體內的一種神經元素,主要負責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使人產生快感。
第二:游戲的精準匹配

大家在玩游戲的時候,有沒有這種體會,如果你的技術水平很高,遇見的對手都特別弱時,贏幾把就覺得沒勁了;如果你水平很低,匹配到的對方全部是高手,你玩游戲一直輸輸輸,你也就不想玩下去了!
游戲就會利用精準匹配,將那些旗鼓相當的對手匹配在一起,需要稍稍努力才能得到勝利。
第三:游戲不斷更新玩法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脫敏反應,就是對一件原本感興趣的事逐漸喪失興趣,選擇放棄。
為了避免用戶對游戲產生脫敏反應,游戲會想盡一切辦法制造游戲的新鮮感。不管是新任務、新角色還是新模式、新玩法,都是避免用戶對游戲產生脫敏反應。
第四:游戲的及時反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迷茫的重要原因是因為沒目標,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但在游戲里面,產品經理們早已幫你制定好了詳細的目標,你要做的就是執行,去完成任務就可得到對應的獎勵。
游戲開發者故意制造了及時反饋機制,這種機制,會在每次完成任務時,通過視覺、聽覺給予獎勵。
相比之下,學習是延時反饋,往往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才能看到成果,不能得到及時滿足,孩子們就會容易沉浸在游戲中。但是這種及時反饋,對一個人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沉迷游戲的四大原因我們已經知道,下面我們需要對癥下藥。
第一:從游戲運營角度看游戲

《行為上癮》一書中說:“只有知道江湖騙子的騙術,你才能不再落入圈套。”
只有清楚明白游戲運營是怎么用花里胡哨的游戲獎勵吸引玩家注意,才能避免自己把時間和金錢投入到虛擬的網絡世界。
第二:換個方式刺激多巴胺分泌

玩游戲會刺激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但想要獲得快樂,其實還有很多方式,比如食物,多吃富含酪氨酸的食物,促進多巴胺生成;比如運動,良好的運動也刺激大腦的多巴胺分泌和吸收。
追求自由快樂是人之常情,不單單只靠游戲,多換幾個方式,人生也會豁然開朗。
第三:尋求醫生的幫助

2018年6月,世衛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成癮性章節,與賭博、合成毒品、酒精、煙草、咖啡因、非法藥物成癮等并列。
通過腦成像技術,研究者發現長期游戲成癮的人,其大腦的功能和結構已經改變,所以游戲成癮不單單是心理原因,還有生理上的改變。
真正游戲成癮的人,其實很難通過自己的意志力改變,這時就可以輔佐藥物來治療,這時就需要醫生的介入和幫助。
第四:設置Deadline

人民日報說:“我們要防的是游戲沉迷而非游戲。”所以愛玩游戲是非常正常的,游戲并非洪水猛獸,非要卸載游戲再也不玩了。
當你覺得玩游戲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玩游戲的時間太長了,想要控制玩游戲的時長時,最常用的做法就是設置Deadline,玩游戲之前設置鬧鐘,一旦游戲時間到了就不再玩了!
寫在最后
知道方法了也需要自己努力克服游戲癮。
記住:寧可輸給強大的敵人,也不要輸給失控的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