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暴躁不聽話,應該是很多家長都非常頭疼的事。我朋友小玉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之前和小玉約飯的時候,小玉帶了她家小孩一起,所以也碰巧讓我見識了一下脾氣暴躁的小孩是什么樣的。

當時在點菜的時候,因為只有兩個大人一個小孩,所以點兩三個菜就行,多了也吃不掉。可是她家小孩想把自己喜歡的都點了,于是小玉就和孩子講起了道理,表示一共只有三個人,點多了浪費。
但孩子一點也不聽勸,直接沖著小玉大吼大叫起來,惹得周圍人紛紛注目圍觀,使得場面變得非常尷尬。后來因為孩子一直大吼大叫,所以小玉只能提前帶孩子離開,使得這頓飯也沒有吃成。
想必很多朋友在外就餐的時候,都曾遇到過這一情景吧?特別是處在小玉位置的家長,更是尷尬萬分,但又因為無法讓孩子停下來,所以非常頭疼。
那么孩子究竟為什么會脾氣暴躁不聽話呢?家長又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了解一下。

孩子脾氣暴躁不聽話,一味地講道理不管用,弄清楚原因很重要
孩子脾氣暴躁不聽話的原因很多,但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講道理或訓斥,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所以一定要找尋到根本原因。
▲受到周圍人的影響
費洛姆曾經談到:家庭被稱為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
所以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遠超孩子在學校受到的教育以及其他一切。
美國加州的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性格比較急躁的人,他們的父母有近八成也是比較急躁的。
這就意味著孩子脾氣暴躁、不聽話,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家長的影響,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表現。
就比如,有的家長在平日里的言行是比較急躁的,雖然不一定會這么對孩子,但卻會被孩子看在眼里,使得孩子有樣學樣,做出一些比較暴躁、不聽話的行為。

▲孩子不知道怎么表達
那么有的孩子,脾氣暴躁或者不聽話,可能只是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
這類孩子主要集中在三歲以內,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特別充沛,所以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如何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
就比如,一歲多的孩子對萬事萬物都很好奇,可能見這個東西就想放進嘴里嘗嘗。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制止了孩子,那么孩子可能會感到不滿,于是就用壞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自我意識萌發
孩子一般會有三個自我意識萌發的階段,分別是2-4歲,7-9歲,10-16歲,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叛逆期。

那么在這三個階段,孩子會充分展現自我意識,對于一切不同于自己意愿的事物,都會表現出不滿或反抗。
因此他們會通過比較暴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與不滿,試圖向家長傳遞自己的立場與想法。
所以很多家長就會覺得孩子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也不愿意聽話,總是有著自己的想法。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如果以暴制暴的話,往往只會陷入惡性循環當中,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孩子不知道如何調節情緒
那么有些孩子出現暴躁的脾氣,不愿聽家長的話,其實和他們個人情緒表達有關系。

因為孩子相對于成人來說,對于自己情緒的調節是比較弱的,他們可能難以做到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因此在遇到一些事情時,可能就會出現比較極端的表現。
特別是一些年齡段比較小的孩子,他們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亂發脾氣是不對的,因為在他們眼里,只是把自己的不開心表達了出來,所以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
但如果家長任由孩子這樣,那么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脾氣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這對孩子今后的成長是比較不利的。
其實面對孩子脾氣暴躁,總是不聽話,家長不妨可以嘗試一下“低聲教育”,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家長的教育。

什么是“低聲教育”?了解一下
所謂“低聲教育”,就是通過低批評、低聲調對待孩子的問題,而不是使用大吼大叫或者暴力解決問題。
那么為什么低聲教育可以讓孩子接受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陷入這樣的困境,明明是孩子犯了錯,自己是想要替孩子糾正錯誤的。
但結果越說越生氣,所以嗓門也變得越來越大,使得很好解決的問題,最終變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沖突。
那么家長通過低聲調的批評,可以起到先發制人的作用,占據主動權,不至于越說越生氣。

而且孩子在發完脾氣后,情緒往往也是比較激動的,但家長如果通過比較低聲地說話,其實能讓孩子的狀態逐漸冷靜下來,也更能聽進家長說的話。
低聲教育可以讓孩子和家長都變得冷靜,不至于出現比較激烈的情緒,所以在溝通的時候,也能更加順利一些。
因為低聲教育除了低聲批評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低聲調。它可以讓孩子的情緒變得理智,也能讓固守的防線變得松懈,變得容易聽進去話,所以對溝通很有幫助。
家長該如何利用“低聲教育”來教育孩子?
低聲教育固然是有用的,所以家長不妨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將這種教育方式融入到自己的教育當中。

①降低聲音詢問孩子的想法
很多家長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提高嗓門,希望通過音量壓倒孩子,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我以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曾經對孩子大吼大叫過,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后來我就改變了方式,每次都會刻意降低自己的嗓門,把聲音控制在正常音量內。
孩子在這種方式下,似乎也發生了變化,在面對我的批評和詢問時,也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愿意和我進行溝通和交流。
所以很多家長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妨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和孩子說話的方式,是不是也曾和我一樣,對孩子各種大吼大叫,導致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交流。

②盡量把批評的話語解釋給孩子
家里有孩子的家長都知道,雖然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會不斷提醒自己不要發火,不要隨意批評孩子,但常常還是會出現忍不住的情況出現。
所以家長也不一定需要忍住自己想要批評孩子的想法,相反,家長如果能把批評的話語說出來,不僅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能向孩子傳遞自己的觀點。但是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需要換一種方式進行,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舉例子】:孩子平時不愛背單詞,所以每次聽寫都不及格,那么家長如果直接批評:“你看看你,天天單詞聽寫不及格,又不愿意背單詞,你說你想干嗎?”
孩子在聽到這種話后,可能會覺得家長對自己,只關注及不及格,但根本不在意自己為什么不愛背單詞,所以并不能解決問題。

但如果家長換一種表達方式:“寶貝,聽寫一直不及格可不行,不如媽媽陪你一起背,這樣就不會覺得枯燥了!”
那么這種表達方式在孩子看來,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其實是非常理解自己的,知道單詞枯燥難背,所以愿意陪自己一起。
教育專家卡爾·威特也提出過類似觀點: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把批評放在表揚中,這樣能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同時也能理解批評的話語意思。
③平復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再溝通
雖然家長都講究先發制人,希望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能夠占據主導權,但這并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
所以在低聲教育的方式下,家長要先讓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都冷靜下來,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因此在孩子犯錯后,不妨給予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先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再與其進行溝通。

因為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孩子的發泄內容,了解一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家長再通過低聲詢問等方式,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寫在最后
低聲教育的好處其實很多,它不僅能讓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更為流暢,同時也能讓孩子覺得家長對自己是非常尊重的,所以才會使用這種溝通方式。
而且低聲教育不僅可以運用到與孩子的溝通當中,家長也可以將這種溝通方式教給孩子,讓他們運用到生活當中。
因為低聲溝通在任何人際關系當中,都是可以進行運用的,而且也能讓溝通變得更加順利。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做好示范工作,這樣才能在無形當中,將這些都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好。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