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學校沒放假的時候,組織孩子們統一打疫苗,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和變化,下面是記錄打疫苗時的經歷以及個人感悟,跟大家分享:
“我不打,我不打……”隨后就是一陣撕心裂肺的哭叫聲,瞬間在旁的工作人員,老師,學校領導都將目光聚集在一對母子的身上。孩子長得又高又壯,超過媽媽半頭,已然四年級了。這時的媽媽已經臉紅脖粗的低喝道:“班里的同學都打完了,趕快打……”一邊著急的怒斥著一邊拖拽著兒子壯實的身體,可孩子依然委屈無助的抗拒著,死死抵住旁邊的桌子,就是不挪動一步。

旁邊的班主任快步走到孩子身邊,拉開母子間的拉扯,嚴肅地站在孩子身邊說道:“你到底打不打,現在全部的工作人員都在等你,后面的人都不能打疫苗了,打疫苗又不疼,你高高壯壯的怎么這樣膽小,全班同學只有你沒打了,老師陪著你,不疼,別怕……”說著就拉著孩子往打針處走。
可孩子啜泣著依然不挪動半步,低低地說:“打疫苗會死的,我不打,我不打……”旁邊的人見狀也紛紛說:“誰說的,打疫苗不會死,你看看連一年級小朋友都不怕,他們這不是好好地出來了嗎?怎么這樣膽子小,有什么怕的?”

此時孩子扭頭看看別的孩子,哭聲有些小了,好似有些動搖,可旁邊人們的指責“膽小鬼”“這么壯還怕打針”“拖后腿”“丟人”……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就一直低著頭不說話,任由誰說什么,拉扯他,他就是靠著桌子不動。
此時旁邊的我看出了孩子的心思:“此時我該不該去打針呢?去打吧,確實我害怕,可是我又不是膽小鬼,他們不理解我,還指責我,算了,已經沒了顏面,我就是不打了。”
于是,我撥開人群,支走了孩子的母親和班主任,拍拍他的肩膀說:“我們出來談一談,好嗎?”他抬起頭大聲地喊道:“我不打針!”“我們不說打針,你記得前幾天我們看的電影嗎?”“老師,是《長津湖》嗎?媽媽說,里面的戰士都是英雄,為了我們的幸福都特別的勇敢,他們在雪地里一直堅守陣地被凍死了都沒有挪一步,有些戰士為了讓大部隊前進,沖到前面去炸碉堡……”

聽著孩子的訴說,我瞬間想起在一本教育專著上曾看到的內容:“其實在孩子和你抗拒的時候,他是不愿意表達的,會拒絕一切交流,用執拗去反抗。所以作為家長和教師應整理情緒,結合孩子的年齡,生活,喜好等方面避開沖突,尋找和他有共情的話題,創造交流時機,疏通交流障礙。只要他肯說話,表達,就說明他已經放下了戒備,有信任,有走出圍城的意愿了。”
我微笑地看著他,說:“對啊,寶貝,你說得對,他們都是英雄,為了祖國和我們現在的美好那樣勇敢,我也特別敬佩他們。”“我也想當英雄,像他們一樣為祖國出力,所以我現在要好好學習……”

當聽到孩子的心聲,我著實理解了這個男孩雖然人高馬大,但是他依然是個孩子,他有恐懼,就像我們有些成年人恐高,恐針,暈血……一樣,就是心理無法抗拒的害怕,那時的他需要的就是一份理解和引導,可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只著眼于自己的認知和想法,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男孩角度去想,只是一味的催促,批評,在溝通間架設了一道屏障,所以就出現了開場時的“不愉快”。
可是再膽小的人也有理想,也有抱負,也有渴望,他們需要的是一份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共情。
想到這里,我順勢平靜地說道:“寶貝,現在我們國家抗疫,就是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此時的你就是戰士,如果打了疫苗,你就為國家出了一份力,就是小英雄。”“讓我想一想好嗎?老師,我真的有些害怕。”“好的,寶貝,你緩緩神,坐下一邊休息一邊想想。”

說著,我把他領進了一間沒有人的教室。
過了一會,只見孩子自己脫下一只衣袖,快步走到打針處,對著醫生低聲地說:“阿姨,你慢點打,好嗎?我要當小英雄。”我也來到他身邊,摟著他說:“小英雄,老師陪著你。”他順勢扭過了頭,靠著我說:“我是戰士,他們不怕,我也不怕……”針打完了,孩子破涕為笑地看著我,我親拍著他說:“小英雄,你真棒!”
看著孩子離去的身影,我瞬間明白了《論語》中孔子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正含義了,看似簡單的八個字,做起來著實不易,特別是家長和老師,因為我們身份的特殊,總會不由自主的打著“為你好”“我比你懂”的“愛”的旗號高高凌駕于孩子之上,總是以自己的意愿和經歷強加給孩子,結果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讓“愛”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不由得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書《富爸爸窮爸爸》,雖然看似是一本有關理財內容的書,實則也是一本包含著很多教育理念的書目。
富爸爸的“富”不僅局限于物質財富,還有“廣博的胸襟和遠大的眼光”,富爸爸沒有像窮爸爸那樣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定義孩子的生活,卻是讓孩子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去經歷,他理解孩子的一切“錯誤”,沒有橫加指責,只是像朋友一樣給予傾聽和恰到好處的幫助,即指點,孩子們是最敏感的精靈,他們能從你的言談舉止感受到什么是“惡意”,什么是“善良”,那他也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遇到的“教育”,會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去判斷,去成長……

今天的一件偶遇事件,讓我為自己的行為而慶幸,因為我在孩子心中播種了“英雄”的種子,是勇敢,是擔當,是挑戰,可是如果我沒有站出來,那這個男孩還會成為自己的“小英雄”嗎?不管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請讓我們謹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后的“愛”,是理解,是傾聽,是耐心,是平等的交流。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