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在長期接納孩子不上學的情況下,最近出現180度大轉彎,開始給孩子攤牌,不上學可以,但你不能一直待在家里,要不你出去打工。爸爸媽媽站在一起讓孩子做選擇,孩子別無選擇,說別讓我去打工,我還是上學吧,并且還主動交出手機和電腦,準備在家自學。
看到這個信息,我心中五味雜陳,我最能理解在休學當中的孩子,其實孩子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孩子能不能走出來,取決于他是否真正感受到家長無條件的愛,當這份愛還沒有讓他確認時,孩子是很難奮起的。沒有哪位孩子愿意長期躺平,躺平時間的長短取決于當初受到的傷害程度和家長的改變程度,但最忌諱的就是家長沒有一個穩定的秩序感,一會兒無條件接納孩子,一會兒又開始附加諸多條件和選擇。
為此我專門和兒子進行了討論,因為兒子就是從這樣的狀態下慢慢奮起中考的,當時在家時我們一直給孩子這樣一個信息,爸爸媽媽希望你能夠盡快去上學,但如果你現在沒有準備好,我們也是接納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慢慢集聚力量最終參加了中考。我問兒子,你怎么看這位家長的做法?兒子說,那過去媽媽的所有努力可能就白費了,因為這告訴孩子,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之前的做法都是有目的。
我又問孩子,那這個孩子選擇了上學啊,還把手機和電腦都交出來了。兒子說,那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呀,即使他去學習也是帶著恐懼去學,而不是真正想通了想去學習了,這樣堅持下來的可能性有,但孩子是非常痛苦的。我問兒子,如果父母一直無條件接納孩子,孩子會一直躺平下去嗎?兒子說,不會的,只要孩子想清楚了自己的問題,他一定會走出來的。如果家長逼著孩子走出來,長大以后與父母的關系也不會親近。
是啊,這與語凡老師愛中管教的理論是一致的,我們陪伴孩子復學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帶著恐懼去復學,這樣的復學可能成功,但這可能會犧牲孩子內心的自我,帶著恐懼學習的孩子的動力都是來自外界,他們會過分在意別人的想法和眼光,而逼著自己向前努力,無法實現自我同一性,這對于孩子心理和人格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這樣的復學也有可能造成二次休學,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因為孩子心理上是沒有準備好的,孩子帶著對學習和怕失去愛的雙重恐懼,是很難有持續的動力堅持下去的,這樣的經歷我也有過,孩子堅持不了幾天又會退回來,只有家長堅持無條件的愛孩子,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下才可能真正走出曾經的泥潭,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只有帶著愛去學習,孩子才可能真正實現自我同一性,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動力才能夠源源不斷。
晚上外出散步和愛人討論這個問題,愛人問我一個問題,如果這樣的孩子在家長的要求下堅持下來了,也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多年后他會不會感謝自己的父母,好在當時逼了自己一把?這個問題特別有現實意義,其實我們這一代人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常常會說,要不是我爸當年嚴格要求,我沒有現在的生活。我曾經也是這樣的想法,但現在我不這么想了,當然不是埋怨父輩,這是他們能夠給我們最好的教育。但這樣的教育也造成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自我,培養了太多中國式好人,我們的學習和工作都是帶著恐懼前行,時時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要求,成為一個生活的提線木偶,這樣的生活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滋味。
如果當年沒有父輩的嚴格要求,或許可能上不了更好的大學,但在自我探索中我們都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成為最好的自己,可能職業生涯與現在不一樣,可能還沒有現在外人看來的好,但人生的幸福是什么?不是別人認為好就是幸福,而是內心是否充盈富足,你是否特別愛自己,特別認可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與你的職業和地位其實沒有太多的關系。
我們希望培養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我真誠地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想清楚一件事,我們是希望培養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是培養一個考上好大學有體面工作的孩子,還是培養一個有幸福能力的人,選擇不同,方式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自己就是前者,但我的前半生其實過得極其痛苦,這種痛苦是內心的糾結與掙扎,與外人沒有任何關系,在外人看來我卻是一個特別成功的人,但幸福嗎?真的不幸福,我不希望重新培養一個和我一樣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有幸福能力的人,我一定要用我的無條件的愛讓孩子內心充盈并且自信,這可能會花更長的時間,經歷更多的曲折,但這認為值得!
我相信,如果一個人在父母愛的滋養下長大,在青春期真正實現自我同一性,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學習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遲,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每一個人都是走在自己的時區里,不要覺得暫時的躺平就是永遠的停滯,有的人20歲就成了明星,而有的人70歲才當上總統,每一個人從來都沒有落后,也從來都沒有領先,因為你就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