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學回家吃完飯,就一言不發反鎖房間門,放大手機音量打游戲。一心只打游戲,對房間外面的世界置若罔聞。
可想而知,誰都會忍受不了這樣的孩子,她跟自己家里人關系很僵。
一次次的頂撞家里人,小陳用剪刀誤傷了父親。父親出院后,不再理她,自己在外面租了房子住下。
搬出去更加無人看管,任意放縱自身。
中考落榜,小陳終日在家打游戲,到處晃蕩,父母作出一個決定,將她送進戒網癮學校。
實際上,在家長的角度來說,只要自己狠狠心花一筆錢,就能把自己不聽話的孩子變好,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就可以理解了。
小陳去學校那天,兩名男人像羈押犯人一樣,把她架了出去。
她試圖跟家人說自己在學校的遭遇,他們通過簡單粗暴的虐待,把孩子直接打服。這些抱怨和反饋,家長并沒有特別放在心上。
不聽話的小孩連專業的心理學家都不敢說能讓人變得聽話,何況使用暴力。
暴力只會讓人短暫的屈服,就像你不喜歡上學,總不能打你一頓,你就會變得喜歡上學嗎?
大多數的孩子,在經歷過前期的恐懼以后,其實本性是沒有改變的,并且因為在里面的虐待式經歷,讓他們或輕或重患上了心理疾病,并且對家長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
小陳出來之后,情緒變得越來越激烈。
她厭惡家里人提起這件事時,毫不在意地說“都過去了,你要忘了那些”,一旦表現生氣,就被指著鼻子罵不孝,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被暴力摧殘了精神的小陳,在回家之后也沒有得到想要的理解與尊重。
她崩潰了。
她將母親綁在家里椅子上長達一個星期,要家人答應讓自己上別的學校,期間,她長達72小時沒給母親進食和飲水,這是有多痛恨自己母親才導致她母親的生命出現危機。后來母親因為搶救無效死亡,而小陳要面臨刑責。
所謂的“問題小孩”都不是天生的壞孩子。
或許在很多同學眼里,善良、樂觀愛笑、熱愛運動,他們無法相信會發生這樣的事。
或許是跟父母的溝通極為少,迷上了游戲,在手機里找到了唯一的樂趣,再加上之前她與父母的疙瘩沒能解開,而父母又采用強制性手段把她送到“戒網癮學校”,最后,一樁悲劇就發生了。
教育孩子本應該是父母的責任,又怎么可以假手于人?
有位作家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那些希望通過電擊得到聽話孩子的父母,你得到并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只不過是一個因為恐懼對你百依百順的奴隸而已。父母們或許想不到,培養一個仇人如此簡單,只要摧毀自己的孩子就夠了。
兩年前,小新開始沉浸在網絡里,學習成績陡然下降。初中還沒有畢業便輟學。
因擔心兒子整天沉迷于網吧,小新的媽媽讓他照看家里的臺球桌。小新把看臺球桌掙的錢拿去上網。
后來家里不再提供上網的錢,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網吧呆了一個星期。
父親的一頓打罵對小新來說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僅僅幾天后,上網的欲望又像蟲子一樣噬咬著他的心。
此時,爸爸月初給奶奶生活費時說的一番話浮現出來。“爸爸說爺爺那兒有4000多塊錢,當時聽了也沒太注意,后來就想去偷爺爺的錢。
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爺爺家,晚上,看爺爺奶奶都已經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傷了再翻。”
睡夢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響聲驚動了爺爺。不顧一切的小新又將菜刀砍向了他。爺爺受傷后逃出家門。小新翻箱倒柜也沒有找到那4000元錢,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兩元錢。
事后,小新的爺爺說,那是奶奶為孫子準備的早點錢。小新捏著兩元錢在村口的一個洞里躲了起來。思來想去,還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訴記者,奶奶從小最疼愛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記著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當時只想著拿到錢后就去網吧,根本沒想后果。如果讓我在上網和奶奶之間重新選擇,我肯定選擇奶奶。”說到這里,他痛哭流涕起來 。
世上沒有后悔藥,失去終將失去,給家庭帶來的傷害也是無法彌補。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游戲用戶規模達到6.4億人,游戲成癮的患病率達到27.5%,其中,12到16歲青少年是高危人群。
孩子玩起游戲來有多瘋狂?這是一個輸了游戲的孩子,變得狂躁、情緒激動,一直在哭。
一個11歲的孩子,為了證明手機游戲里面的“復活”情節,帶著妹妹一起去跳樓。
這樣的新聞,一搜一大堆。
可以看出,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控力和自制力,尤其是沒有形成良好的辨別能力,青少年對網絡文化的花樣繁多不能夠準確的辨認和挑選。
網絡文化本身存在不規范性,使得網絡環境不規范,青少年沒有選擇性的上網,網上的不良信息也不斷侵蝕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等等都使得青少年不能自拔。
于是,迷上手機游戲的孩子越來越多。
沉迷于網絡的孩子,其實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一種映射。
人性都是需要滿足,都是需要有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在父母身上得到他們就會一直尋找,最后在手機游戲里面找到,無法自拔。
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里,很少會有孩子沉迷于網絡。而那些被忽略的孩子,那些缺乏溝通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向虛擬世界里尋求情感寄托。
首先,家長要學會和孩子平等地溝通,給孩子以充足的理解、關愛和尊重。
大多數青少年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內心都渴望向父母傾訴、得到父母的幫助并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有的家長不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總認為孩子還小,有些問題沒有必要,也不值得與他們交流。
其實不然,現在的孩子對于社會和人生思考的還是比較獨到的。
雖然有些事情思考的還不是很全面,這正是作為家長所應該了解和知道的。
只有在溝通和交流中才能獲得孩子最有價值的想法,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家長要積極地同孩子溝通,在孩子遇到問題后,共同采取對策,幫助孩子盡快走出困境。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