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晨起或是午睡后醒來總是說自己頭疼,動作還磨磨蹭蹭的不愿意起來,家長總是不免一陣擔心,孩子這是咋了?生病了?去醫院一檢查啥事沒有。結果第二天又說自己頭疼,第三天、第四天……漸漸地家長失去了耐心。
“就是偷懶不想上學吧!”
孩子看著家長生氣的背影,頭似乎更疼了。
這樣的經歷你的童年或孩子有過么?請留言告訴我們吧。
這種情況可能并不會經常發生,但是發生的時候總會對家庭和諧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有人就會問了,天天這樣裝病,是不是孩子心理上出什么問題了?沒錯,孩子的確是病了,但是不是心理上的疾病,而是:
直立性調節障礙
什么是直立性調節障礙
直立性調節障礙(orthostatic dysregulation)又稱起立性調節障礙(簡稱OD) 是小兒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引起的一組臨床表現,有人認為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由于OD癥狀多樣,與許多疾病有類似情況,且醫生對OD的臨床特征不熟悉造成誤診。
OD多見于10歲~16左右兒童,男女發病無顯著差異,我國部份地區發病率約占中小學生的8.5%~14.1%,在日本中小學生中約有2%~5%有不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OD雖然在青春期很常見,隨著年齡的增長,癥狀往往會有所改善。然而,OD也是可能會持續到成年的,通常是因為繼發于環境壓力,如入院和就業,OD與精神和身體健康狀況惡化的脆弱性有關。這種傾向在女性身上更為常見;因此,女性的OD癥狀患病率更高,甚至在成年后也是如此。
發生原因
人的心跳、血壓、出汗等現象都是由自主神經所支配的,當人從臥位(坐或者蹲)站起時,通過自主神經的調節,下肢肌肉緊張、血管收縮,使下肢滯留的血液重新回流到心臟,再經由心臟泵出,使大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需求得到滿足。
而未成年人的自主神經尚未發育完全,功能不穩定,不能快速將血液重新分配,由于大腦等其他器官無法及時獲得血液,導致出現短暫性缺血。
有研究推測兒茶酚胺類(特別是去甲腎上腺素)分泌不足也是導致直立性調節障礙的誘因。由于部分患兒的親代也曾有類似癥狀,l存在所謂“家族聚集性”,所以也認為OD存在染色體顯性遺傳可能,l屬于體質性自主神經功失調或“低血壓體質”。
這是一種由于神經調節功能不穩定導致的功能障礙,不是某種器質性的疾病。
直立性調節障礙的種類
直立性調節障礙被認為是循環系統的障礙,臨床特征為起立瞬間或直立稍久自覺頭暈或眩暈,胸悶,頭痛,心悸,面色改變,視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適,重者可出現惡心,嘔吐,多汗,甚至出現暈厥等因人而異的癥狀。由于血液的氧氣和營養供給不足,導致更容易疲勞或從疲勞中恢復得很慢。
他們又根據癥狀細分為以下幾類:
瞬時直立性低血壓(instantaneous orthostatic hypotension;INOH)
OD中發生最多的一類, 指的是直立 30 秒內短暫的血壓下降,同時感到眼前發黑等強烈的眩暈并伴隨心率加快。
由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的降低可能導致動脈收縮不全。導致靜脈回流下降,血壓下降。
延遲直立性低血壓
直立幾分鐘后血壓逐漸下降,出現直立性調節障礙。
由于直立位時代償機制逐漸被損害,導致動脈壓在 3-45 分鐘內緩慢進行性下降,一般和交感腎上腺素功能異常有關,代償反射的損害程度和年齡相關,延遲直立性低血壓缺乏心動過緩或者停搏癥狀。
體位直立性心動過速綜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
與瞬時(延遲)直立性低血壓不同,體位直立性心動過速綜合征直立時血壓不會下降,身體無法適應直立體位,血流返回上半身的速度明顯降低,從而造成大腦血流量減少,供氧難以維持,患者因此感到頭暈目眩,出現視力模糊或站立不穩。
由于站立中的腹部、下肢的血液滯留,會導致產生過度的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過剩分泌。
神經介導性暈厥(neurally-mediate-syncope;NMS)
又稱為神經反射性暈厥, 反射性暈厥因血壓調節、心率反射弧功能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不全導致血壓急驟下降、心輸出量突然減少,引起一過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短暫意識喪失。
當起立時會突然出現直立性眩暈,無法站立,發生暈厥、暈厥前癥狀。也有臉色蒼白、冷汗等前兆癥狀。
診斷也很簡單
由于直立性調節障礙是神經調節功能不穩定導致的功能障礙,并不像低血糖、癲癇、甲狀腺疾病等有指向某個器官的病變,所以一般的常規檢查均不能發現異常。
以下11個癥狀中,如果有3個以上(或是2個癥狀都很強),就可以判定為OD:
- 不能持續保持直立狀態
- 泡熱水澡明顯不適
- 不愿運動
- 晨起頭暈
- 晨起不適一直持續到中午
- 頭痛
- 腹痛(臍周痛)
- 倦怠無力
- 食欲不振
- 暈車
- 面色蒼白
直立傾斜試驗
直立傾斜試驗是一項用于檢查靜脈血管是否正常的輔助檢查方法,通過檢查人體直立前后的心率、血壓和心電圖的變化來確定。
試驗前三天要停止一切會影響自主神經功能的藥物,試驗前12小時禁食。試驗時要求環境安靜、光線暗淡、溫度適宜。
患者首先安靜平臥十分鐘,并記錄基礎動脈血壓、心率和心電圖,然后站立十分鐘并重新記錄動脈血壓、心率和心電圖。如果患者在直立的十分鐘內出現頭暈、心慌、暈倒等,應立即終止實驗。
對比直立前后的心率、收縮壓、脈壓差和T波的變化:
- 直立后心率增快≥20次/min
- 直立后兩個或兩個以上正向R波為主的導聯,T波下降≥0.2mV或50%
- 直立后收縮壓下降≥2.6Kpa(20mmHg)
- 直立后脈壓差減少≥2.1Kpa(16mmHg)
以上四項中符合兩項或以上或試驗中出現頭暈、心慌、暈倒等即為試驗陽性。
治療
碰到這種情況,也不用驚慌,OD僅僅只是自主神經功能不健全、不穩定引起的,是成長過程中的短暫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現象就會慢慢改善。
除了自行好轉我們還可以主動做些什么來減輕癥狀的發生。
建議每天進行低等強度的活動
比如每天15分鐘的步行等,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以心率不超過120的低等強度運動為主(或以腹肌等臥位進行的運動等)。
改變站立習慣
起立時,不要突然站起來,要花30秒左右慢慢地站起來。
步行開始時,如果頭向前屈,腦內血流不會下降,所以可以預防站立時眩暈。站起來的時候,可以向前踏一步兩腳交叉,頭再向前屈
有規律的生活節奏
不要熬夜,不睡懶覺,不睡午覺。這雖然很難,但是為了不給孩子造成壓力,需要配合孩子進行引導。
就寢時,頭部比腳高約30厘米,起床時的癥狀會減少。另外,建議早起時打開窗簾,讓房間變得明亮,創造一個容易醒來的環境。
就寢1小時前可以泡個熱水澡,促進血液循環,溫柔地給身體搓澡,進行有促進血液循環效果的淋浴和泡澡,在體溫還沒降下去之前睡覺。
避開炎熱的地方
在高溫的地方,毛細血管也會擴張,并且由于出汗引起脫水,導致血壓下降。
盡量縮短洗澡的時間,還需要注意夏季等其他炎熱的環境。
下半身壓迫
為了防止血液滯留在下半身,適當利用一些防止血壓下降的壓迫護具會有一些效果(彈性長筒襪、OD帶等加壓式腹部帶)
注意飲食
鹽分是增加循環血液量、提高血壓所必需的。因此,通過飲食和零食,可以適當多攝取一些鹽分。
補充水分也是必須的。為了維持足夠的血壓,最好勤喝水,一天要喝掉2升左右的水分。
由于OD癥狀多樣,與許多疾病有類似情況,且醫生對OD的臨床特征不熟悉造成誤診,另外家庭和學校、社會對這種癥狀的不了解,也會加深兒童的心理問題。
有調查研究顯示,壓力和抑郁癥狀也與直立性調節障礙密切相關,隨著壓力和抑郁癥狀的增加,直立性失調與自主神經相結合的患病率也會增高。
所以當發現患有直立性調節障礙時,不要驚慌,給予充分的理解、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營造輕松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