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將入相,要么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文能縱論天下,行能治國安邦。要么武功超群,功騎善射,帶兵馳騁疆場,勛在開疆拓土。然而,北宋建立之初,有這么一個人,他既不工于騎馬射箭,又非學富五車之士,連起碼的科舉頭銜也沒有。但他卻能隨趙匡胤南征北戰,出將入相,三度拜相,助北宋兩代皇帝坐擁中原,開創太平盛世。
他就是趙普,宋朝的開國功臣,連續十年獨掌北宋相權。當趙匡胤勸他多讀書時,趙普竟回答說沒時間,自己年幼時曾讀了一半《論語》,剩下的一半再未讀過,書一直在行軍箱底壓著。后人便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笑談。
趙普畫像
不讀書,卻諳熟讀書人的心智,沒有文化知識,卻把文化的精髓發揮到極致,趙普,可能是曠古第一人。
趙普生于公元922年,比趙匡胤年長五歲。起初,他只是后周一個節度使軍中的小吏,他的上司死亡后,趙普投奔了趙匡胤,做了一名幕僚。雖然他與趙匡胤同為河北趙氏,但并非一個門第,為人靈活的趙普早年就主動貼近趙家,深得趙匡胤父親的喜愛。跟隨趙匡胤之后,趙普更是忠心耿耿,為趙匡胤行軍作戰獻計獻策。
名垂千古的陳橋兵變,是趙普的成名之作。公元960年,趙普已經成為趙匡胤軍中的高級幕僚,他審時度勢,認為只有在亂世之中主動作為,才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趙匡胤輔佐的后周已經是唐朝分裂后的第五個朝代了,此種情況極不符合中華一統的思想精髓。況且,后周之主才只有八歲,還在母親的懷抱之中,在天下紛紛攘攘的亂世中,絕無獨得一席的機會,將士們賣命流血,不一定能掙個好前程。
于是,趙普大膽策劃,鼓動手下擁立趙匡胤為帝,取代后周幼主。與其說陳橋兵變是一場陰謀篡權,還不如說是趙普等眾將士順應時代潮流,實現華夏一統的壯舉。實踐證明,趙匡胤黃袍加身,基本結束了中原大地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與中國社會推進,人民安居樂業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結局。
趙匡胤雪夜探訪趙普
趙普的第二個壯舉,便是穩固趙宋王朝統治的“杯酒釋兵權”,同樣是一次悟透了人性的陰謀活動。這場歷史上有名的陰謀活動,趙普是導演,宋太祖趙匡胤是演員,通過大擺宴席,使眾多將士自覺交出手中的兵權。從此,大宋王朝的開國功臣們便只有沉迷于酒色,貪財好物,不問政事,趙家天下少了他人覬覦皇位的威脅,趙匡胤可以高枕無憂,安然入睡。
出此奇招,趙普并非頭腦發熱,空穴來風。唐末到五代十國,天下群雄并起,根本原因就是國弱民強,主干不硬,而枝條強壯,才屢屢發生藩鎮割據、自立為帝的現象。只有把權力收回到朝廷,削弱地方實力,才能有國泰民安的局面。這實際上就是趙普提出杯酒釋兵權的思想基礎,他雖然沒有熟讀四書五經,也沒有讀過多少兵書,而這一招正是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義和精髓,漢朝的張良、蕭何、陳平都是深有體會。
接下來,為使趙匡胤站穩腳跟,趙普的第三樁功績就是幫趙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統一方針。趙匡胤雖然在東京汴梁登基,但南方的南漢、吳越、前蜀、后蜀、南平等等政權同時存在,各自為政,全國還遠未實現統一的目標。趙普提出的先南后北,就是先集中力量,消滅相對弱小的南方割據政權,待大后方穩定以后,再圖北方的大遼。
影視劇中的趙普
走出這關鍵的三步棋,大宋王朝便堅定地屹立在中原大地,趙普功不可沒,于他個人而言,便是人生的鼎盛時期,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在中國古代史上不同凡響,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千千萬萬的舊時官吏一樣,趙普逃不出升官發財的一般規律。坐穩相位以后,趙普自我感覺良好,他有恃無恐,大肆收受賄賂,瘋狂積攢財富。曾經有一次,地方官員送來一筐黃金,剛抬進他的家門,不料皇帝趙匡胤來訪,趙匡胤問道,送來的是何物?趙普隨口答道,海鮮。趙匡胤來了興趣,便說道底下人送的海鮮肯定很新鮮,快打開來讓朕看看。趙普無奈只有打開箱子,哪知,滿滿一箱黃燦燦的瓜子金呈現在眼前,趙普一臉尷尬,無法遮掩,只得聲稱自己一無所知,一定要嚴查。趙匡胤對此并沒有深究,隨后便不了了之,只是從此再不待見趙普,情感上明顯疏遠,還因故罷了他的相位,貶到地方為官。
趙普一生對大宋皇帝忠貞不渝,就是在他聲望最高的時候,他也能站穩自己的立場,絕不會膨脹到為自己帶來災禍。正是由于他心中只有大宋、只有皇帝,真正的胸懷天下,他才可以在皇帝面前任性而為。有一次,他為朝廷舉薦一人,一連三次上書,都被皇帝趙匡胤駁回。最后一次還撕毀了他的奏疏,趙普默默無語,自己撿起被扔在地上的奏疏,拿回去細心粘好,過幾天又呈上去。趙匡胤終究熬不過他,最終按照趙普的意見任命了官員。事后,趙普說,我極力薦舉此人,沒有自己的一絲私念,完全是為了大宋王朝的江山考慮,所以,我沒有任何壓力和畏懼。
也許是讀書太少的緣故,趙普是徹徹底底的利己主義者。他口口聲聲捍衛的朝廷利益,實際上維護的是自己的個人利益,他的內心沒有正義與道德的那份執著與堅守,他只看重現實,從不為正義和道德去呼吁和爭取,因為他怕傷及自身。
趙匡胤突然暴病而亡,弟弟趙光義第二天便登基為帝,朝廷為此議論紛紛,許多人暗地里認為是趙光義暗害了哥哥趙匡胤,篡位奪權。趙普無心辯駁是非真偽,是否兄弟相殘,他盡力回避,而是順著趙光義的立場,提出了趙母曾經約定的金櫃之盟,表明趙光義即位合理合法,使繼位風波當即平息,宋太宗趙光義從內心感激不盡,不久,便又一次拜趙普為相。
趙普塑像
宋太宗趙光義繼承了哥哥的皇位,明顯違背了皇位父子相傳的祖制,他的三弟趙廷美在后面看著呢,是否也有覬覦這皇位之心呢,趙光義寢食難安,十分焦慮。這一切,趙普看得清清楚楚,他把皇帝的心事猜得很透徹,于是,毫不猶豫,配合趙光義整理了趙廷美謀反的證據,把趙廷美廢為庶人。類似的政治斗爭,趙普都很熱心,只要是皇帝主張的,他都會不遺余力地支持和參與,從不理會其中的原則和道義。
這就是真實的趙普,一個不會讀書,卻把讀書人的理想和意志踐行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甚至把讀書人玩弄于股掌之間,趙普真的不比一般。
然而也正是由于不讀書,缺少思考,趙普只能是浮在現實的庸俗中,他終究沒有成就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突破不了自己的境界,無法像同時代的范仲淹、王安石等那樣耀眼、引領時代。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