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學之后,都為孩子的學習操碎了心,一旦成績下降,看日記,查手機,只為找到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
為什么小時候那么好學的孩子,在上學的年紀會出現厭學的情緒呢?
孩子其實很喜歡學習的,只是討厭被安排,被規定或者固定模式的學習。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假如孩子現在上小學,放學回家有三門功課要做,美術、數學和語文,孩子一回家就開始做自己最喜歡的美術作業。
這一畫就是好幾個小時,還意猶未盡,這個時候已經是晚上九點了,家長不得不去打斷孩子,讓他完成其他科目的學習。

這讓父母很抓狂,讓孩子也很抓狂。如果這類孩子給到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會表現出和平時不一樣。
在壓抑,被打壓的學習環境下,孩子的學習本能會退縮,會排斥。
學習的體驗感不好,過程很痛苦,成績也不理想。
在家長和老師的反復強調下,甚至是謾罵、責備下,時間一長孩子也覺得是自己懶,自己蠢,沒有努力學習。開始把自己包裹起來,變得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葛優躺,一無是處。
有的孩子會為了逃避自己,會對游戲上癮。
如何避免厭學呢?我們要從三方面入手:
01
為什么要學習
我為什么學習?我為什么活著?我要活出什么樣的人生?我的夢想是什么?
讓孩子也思考,我為什么要學習?我的未來要是什么樣子的?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齡段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周圍的人和環境都會不停的感召和影響他。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每一個想法。

02
找到內在學習動力
家長要學會激發孩子的學習志向,最起碼不要打擊孩子的學習信心,打壓孩子對未來的設想,學習只是達成理想的途徑而已。
很多家長會這樣教育孩子:
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和你表哥一樣,整天游手好閑無所事事;
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像他一樣掃大街;
你不好好學習,能對得起媽媽對你的付出嗎?
這樣類似的表達,你是不是很熟悉。家長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然而孩子們接收到的都是恐嚇。
“我沒有選擇,只有好好學習,要是不好好學習,我就完蛋了。”
在孩子眼里,學習就被父母營造成了十惡不赦的壞蛋。

怎么引導孩子有學習動力呢?
首先,啟發孩子的理想。理想不是灌輸,不是恐嚇。
比如,你如果好好學習,可以讓環衛工人生活的更好,可以讓家鄉的道路變得更寬闊。
好好學習會取得什么成果,而不是不好好學習,會有什么后果。
好好學習獲得好的成果,是幫助他人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快樂。
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內在動力。
內在動力有三大要素:
自主性:孩子對學習時間和地點可以自己選擇。比如,你可以選擇先做作業然后玩30分鐘,或者先玩15分鐘,再做作業。
掌握度:孩子對達成學習目標有信心,并且可以越做越好。不要讓孩子一開始就挑戰高難度的作業,從簡單的開始,有一個梯度式的上升。
失敗了可以滿血復活,就像是游戲中的打怪升級一樣。
使命感:將學習賦予一定的意義。比如,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挑戰,可以提升自己。學習可以滿足好奇心,這個世界“不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少,我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
通過學習可以幫助到他人,實現自己的價值。學習到的東西是自己的,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財富。
家長還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榜樣,看人物傳記,演講,看孩子感興趣事物的發展史。

03
父母以身作則
雖然家長不能跟孩子學習同樣的知識,但我們可以學習良好的品質,比如說,勇敢、堅持、真誠以及對生活激情,都能影響孩子。
有些家長一邊打著麻將,一邊要求孩子認真讀書,實在不具有說服力。
尊重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成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
不管還是學習成績好還是不好,真誠的接受孩子,去認真發現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優勢,學會為孩子鼓掌。讓孩子保持自信。

如果孩子已經厭學、輟學了怎么辦呢?
首先接受,孩子厭學、輟學一定是有原因的,是長久積累的結果,一般來說是多方面原因,這是之前種下的因,我們只能先買單。
解鈴還須系鈴人,你能做的很多,但你能做的也很有限。
很多家長會為之前的所作所為后悔不已,或者對家中其他成員不停的指責。但這樣做只會讓情況更糟糕,現在事實已經這樣了。
這個時候你要像是照顧一個嬰兒一樣,讓孩子成長,不同的是讓孩子心智成長,讓孩子有面對挫折重新站起來的信心。
父母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家里有輟學的孩子,第一考驗的是父母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更多的是生氣,憤怒。

覺得我付出這么多,最后孩子還這樣,覺得自己做了很多,沒有回報。
越在自己的情緒里,越難幫助孩子。在家要創造一個有愛的環境,夫妻之間是否有相互幫助,是否接受孩子現在的狀態。
修復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溝通,調整孩子生物鐘,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創造更多與社會接觸的機會。
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長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是孩子能否正確面對自己的關鍵。
面對厭學、輟學的孩子,就是要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