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正在經歷或者擔心孩子手機成癮的困擾。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認,需要反省和學習的是家長。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引導孩子一起面對、一起學習、共同完成挑戰。為什么?
其實,當我們為了斗米在外奔波而忽略了親子陪伴的時候,
當孩子因為不敢搶玩具而裹足不前,我們只知道斥責或者一味的所謂鼓勵的時候,
當我們一把摔壞孩子心愛玩具的時候,
當我們對孩子在學校的委屈、甚至霸凌一無所知,還大聲標榜自己辛苦養家的時候,
問題的種子早已經種下了。
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誤區一:“男孩子要勇敢,我們可以的”——爆歷溝通,道德綁J。
誤區二:“寶貝你是ZUI棒的”——無腦式的夸獎損害的是孩子的抗挫能力。
14個月前的今天,周到也經歷了一場青春期困惑。經過持續學習,從孩子到父母,再到長輩,整個家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長。期間感觸良多,整理出來共勉。
當青春期的孩子機不離手、不搭理人的時候,我們要及時意識到:這是需要家人共同處理的事情。當共同面對而不是一味斥責孩子,孩子會少些叛逆。
關于手機,我們可以找個qing松的時機談這個話題。
比如,帶ta去逛街買衣服,或做其他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提起:“其實我一直擔心你,想和你聊聊手機怎么用的事…” Q松的氛圍可以減少孩子的抵觸感。
我們需要避免在情緒沖突的當下討論的問題,因為大家都聽不進去。等大家情緒都穩定的時候,先穩住自己的底盤,保持住耐心再和孩子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育不成熟,正處于“尋找自我”的階段,情緒不穩定有身體發育方面的原因。加上學業的壓力很大,如果老師和家長給與的不是理解和幫助,就會增加孩子的抵觸情緒。
青春期DA腦盡管體積和大人一樣大,但大腦的理性控制部分——前額葉皮層尚未完全發育,這要到25歲左右才徹底發育成熟。
另一方面,負責情感控制的部分——大腦的邊緣系統已發育成熟。這是為什么青春期孩子傾向于做出情緒化的反應,而不是通過理性來控制行為的原因。
溝通時,我們要把 ta 當作成年人來對待,和 ta 開誠布公地討論手機的利與弊。這不是單方面地給孩子“上課”、“說教”。只有擺正姿態,平等才能順暢的溝通。
另外一些時候,這條并不實用,孩子畢竟是孩子。有些時候一個真誠的擁抱,比說千言萬語更有用。這個方法親測有用。
比如,你可以先問孩子“你覺得手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呢?” 這是在了解孩子對于用手機的認識。然后過渡到 “那不好有哪些呢?” 你可以分享些研究數據:“爸爸媽媽在網上看到,睡前使用手機會影響睡眠。” 這是在幫孩子看到 ta 忽略的要點。
溝通了道理后,不妨一起做個小計劃。
設定一個全家人不用手機的時間段,家人之間互相督促,這能讓孩子感受到公平,孩子會更愿意遵守規則,并萌發責任感。
制定計劃時,需要一些小技巧,比如——給孩子一些選擇。
如果想讓孩子周末有半天時間不用手機,那可以讓孩子決定:是周六還是周日?是上午還是下午?
準備一個手機收納盒。在禁用手機的時段,爸媽和孩子一起把手機放到盒子中。父母先做到,孩子才愿意跟著做。
我們還可以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
ta 平時用手機看些什么?她平日的生活如何?她喜歡什么?手機能滿足她的哪些需求?這能幫你了解孩子的生活與價值觀。當孩子和你們有更多話題可以聊的時候,手機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為了和孩子有共同語言,我惡補了不少網絡流行語,還有一些流行電視劇。共同語言明顯可以拉近與孩子的關系。
嘗試關心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么:
不要問“今天過得怎么樣”這種籠統的問題,這會讓孩子敷衍回答。不妨請孩子“講講學校今天發生的事情吧” ,或許這樣孩子更愿意開口。
每個孩子個性千差萬別,處理的方式也會各有不同,需要多多練習磨合。接受孩子的不同,不給孩子過多的期望和要求也很關鍵。
記住:接受自己的不同,這一點同樣適用于成長中的我們。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放不下而限于持續的焦慮之中,放不下自己,放不下他人,從而導致情緒不穩定甚至失控。所以更年期遇到青春期,考驗的就是家長智慧了。
本期分享的是成長話題,感興趣直接給我留言吧。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