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厭學心理,而且程度不同,咎其原因,可以歸納幾點:
一是素質教育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記得有位教育專家說過:“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學生依舊爬書山渡題海,三更眠五更起。日復一日,過著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雙休日、寒暑假早已從他們的字典里摳出去了。僅僅一個英語學科就會牽扯大部分精力,常年如一日,試問又有誰能不厭倦。
二是抵擋不住生活中的誘惑。如今網絡發達,手機盛行,網絡游戲、手機聊天愈演愈烈,網絡不健康的直播、黃色網站;電影、電視里的愛情片和青春偶像;暴力、鬼神、畸形和不切實際的愛情網絡小說等等,這些能帶給他們暫時快樂忘掉一切的精神鴉片,使他們往往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開始比穿名牌、吸煙、學著搞對象、當鐵桿粉絲、刮韓流風。他們生活在虛幻的網游世界里,可以到自唱廳、迪廳、酒吧里徹夜狂歡。這些與埋頭苦讀比,試問有誰能不厭學呢。
三是受到社會上的一些錯誤思潮和現狀的嚴重影響。如:金錢至上;寧坐寶馬哭也不坐自行車笑;找富婆或富豪少奮斗幾年;掙錢多的往往是歌星、影星、球星、直播帶貨等等,而這些并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娛樂圈的烏煙瘴氣對青少年影響至深……
如何對他們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心理幫助,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他們的天職呢?
學校的教育應首先擔當重任。而學校的教育往往是形式重于內容。組織看幾場愛國主義影片,清明節才組織一次的緬懷英烈活動,寫幾篇體會就是愛國主義教育。找一些在藝校學過的學生組成各種校隊匯報表演;找一節老師上過N遍的公開課進行觀摩就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成果展示。而學生真實的想法沒有解決,真正的能力沒有提高。我讀過一篇名叫《咱咋就沒有諾貝爾獎》的文章,說上帝看到中國一直沒有人得到過諾貝爾獎,就派愛因斯坦、達爾文、愛迪生等人托生到中國。但經過在中國的學校教育和生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這些人,結果呢?愛迪生做了一名燈泡廠的業務員,達爾文成為一名礦工,愛因斯坦被送到精神病院。難怪鄭淵潔不讓兒子上學了。
我再舉個例子:一位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來一所學校視察,聽說經這位專家挑出的學生將來都會有很高成就。一次他到一所學校參觀,校長請他為學校挑幾名未來的成功人士,于是專家走進班級,點了幾個學生。之后,從校長到教師到學生的父母以及所有的人都特別重視和關注這幾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這幾名學生也感到了自己的與眾不同。幾年后,他們果然都取得了成功。有人就找到專家,夸他的眼力好。專家笑了笑,說我只是隨便說了幾個名字罷了。這就是教育的真正涵義。積極的內因加良好的外部條件。如果把這片陽光播撒在每個學生身上,我們何愁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會有厭學的學生嗎?
學校教育固然是重要,但我們也知道5+2=0的道理。只有當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真正成為一體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會發揮巨大作用,人才倍出的日子就不會久遠了,卡脖子的技術才能一個一個的攻破,我們的祖國才能真正強盛起來。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