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真正好的書,它的時代局限性非常小,甚至說沒有,《文心》就是如此。
《文心》寫于上世紀30年代,經過歲月的洗禮,其價值愈發凸顯。夏丏尊和葉圣陶兩位先生在書中將文學學習知識變得生動而立體,淺顯易懂卻又醍醐灌頂,值得反復閱讀,它應是每一位文學/寫作愛好者的枕邊書、工具書。
《文心》歷經近百年還能常讀常新,書中采用故事體裁,再現了民國時期生活與學習的場景。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社會民生凋敝的年代里,有一群初中學生在“老師們”的引導下仍然熱心于對知識的求索,將求知和鉆研融入生活中,而在這個過程中汲取養分,不斷成長。書中告訴我們“真要求學的人是不一定要進學校”、“惟有自己不要學習才是真正的‘失學’”。在今天這個碎片化信息狂轟亂炸的新時代,《文心》似乎在提醒我們,多一分思考,少一分盲從,多一分沉靜,少一分浮躁。
現如今,無論讀書還是寫作,都不會是讓人及時獲益的事情,而且也并不是一個實際需求,因而多數人也就擱置放棄了。我們讀書寫作到底有什么意義呢,書里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有時我們心里歡喜,有時我們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筆來寫幾句;寫了之后,歡喜好像更歡喜了,愁苦卻似乎減淡了。有一回,我看見親手種的薔薇開了花,高興得很,就寫一篇《新開的薔薇》;再到院子里去看花,覺得格外有味。又有一回,我的姊姊害了病,看她翻來覆去不舒服,我很難過,就寫一篇《姊姊病了》;寫完之后,心里仿佛覺得輕松了一點兒。
我想,這大概就是寫作的意義吧,而讀書為的是更好地寫作,我們要學會盡可能地從每一本書中汲取養分,盡可能地成長,為下一次寫作積蓄力量。讀書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亦是我們與世界相處的一種方式,而學會延遲滿足也是一種可貴的本領吧。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