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在一些家長群里看到有家長說,一些咨詢師要求他們“無條件接納”孩子。
也有家長跟我交流時感到困惑:
有人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所以孩子不上學,我們就支持他不上學;
孩子在家里黑白顛倒玩游戲,我們就不管不問順其自然;
我們完全接納,孩子是不是就會慢慢好起來?
每次看到這樣的言論,我都會感到無以言狀的著急。
可以動腦想想,我們接納和認可孩子的狀態,孩子就能改變自己的偏差行為嗎?
我們靜待花開,孩子扭曲的認知就能被自動糾正嗎?
就我所了解到的情況,靠“無條件接納”而成功的案例確實是有,但極少。
大多數,甚至是絕大多數家庭,靠這個方法是走不出來的。
一年,兩年,三年甚至五年,孩子依然趴在家里黑白顛倒,除了手機就是電腦。
有的孩子甚至幾個月頭不理,澡不洗,床不下,牙不刷,房間成了垃圾場。精神狀態越來越差,社會功能越來越弱,越來越走不出房門,走不進人群,更別說走進學校和社會。
被“無條件接納”這個觀點誤導和傷害的家庭不在少數。
他們往往會在走過來之后懊悔不迭,稱“無條件接納”就是一個害人不淺的坑,害自己的家庭走了太多彎路,一路灑下了太多的辛酸淚。
因為要“無條件接納”,有的父母把孩子放在手里捧著,心頭上供著,懷里抱著,好吃好喝地伺候著,小心翼翼地照顧著,十幾二十歲了還像個幼兒一樣,動不動還需要父母陪著;
有的孩子購物無底線;有的父母被孩子毆打,辱罵,驅趕……
父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有時不得不在孩子的憤怒驅趕下狼狽逃出家門。
孩子成了家里的太上皇,對父母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稍不如意就罵人、摔東西。
孩子被養成了一個冷酷而又暴力的巨嬰。
其實在心理學中,“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應該是這個意思:父母要無條件的接納孩子這個人,無條件的愛這個孩子,但要限制孩子的非理性行為。
愛與規則并行,才是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有的家長一聽“規則”倆字就發怵,那他一定是不夠理解規則的真正含義。
請問規則是什么?規則是用來保護孩子的,不是用來控制孩子的。
之前有個20歲男孩的媽媽曾痛苦地說:“昨晚我要求兒子放下手機,早點睡覺,兒子憤怒地掐著我的脖子罵我——你怎么不去死?你死了我就好了!”
而一旁的爸爸居然不立即阻止兒子的行為,只是象征性的打了下兒子的手說“干嘛”?
兒子松手后,他非但沒有安撫妻子,反而和兒子挨著坐在沙發上,各自玩起自己的手機。
爸爸的行為里充滿了對兒子的討好,他認為這是愛與接納。
這個兒子已經趴在家里三年了,他的父親一直在采用“攻心”策略,“無條件地愛與接納”,哄著、勸著,討好著,夢想有朝一日兒子能夠回心轉意,“浪子回頭”,幡然醒悟,重燃學習的斗志,返回校園繼續未完成的高中學業,明年參加高考,實現大學夢。
然而,這些只是這個父親一廂情愿的夢想。在他的“無條件接納”下,兒子非但沒有力量站起來,狀態反而越來越差,行為舉止有時像個嬰孩,有時又像個暴君。
兒子和父親一起躺在舒適圈里,一起痛苦地享受著眼前的“快樂”。
然而一個20歲的小伙子,身處這樣的困境中能快樂嗎?
不,他會經常思考自己的前途和未來,他會感到痛苦迷茫。有時他會在媽媽面前說:“我這樣真的很痛苦,我想站起來,可我實在沒有力量……”
父親面對兒子的呼救無動于衷,兀自陶醉在自己的懦弱里,就是不敢伸出手去,用愛與規則去推孩子一把,給孩子力量。
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告訴他,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父母用愛與規則,可以快速地把趴下的孩子拉出泥潭。
只要孩子能站起來,回到他自己的軌道上,家長一邊引導糾偏孩子的認知,孩子慢慢就能產生內動力。
其實他也曾親自嘗試過,只要哪一天他給了孩子一點點原則和底線,孩子就會站起來向前走兩步。
可由于惰性孩子往往走兩步就會停下來。而只要一停下來,這個父親就松開了手。
孩子重新躺平。父親繼續重復“無條件接納”孩子、每天借酒澆愁的日子。
在有些父母的心里,也許認為再等個三兩年,孩子就會自動走出來了。
可是,學校在等我們嗎?年齡會等我們嗎?
有些上大學的孩子,大學第一學期就休學了,第二年還不能走進學校,第三年也沒有上學的動力。家長不能提上學,一提就發火。
我們就永遠不提,孩子就永遠不去上學。
曾經有一位單親媽媽就是一直接納孩子的問題,浙大不上了,這一休學就休到了38歲。不但不上學,連婚姻家庭都不能提及。媽媽一直用她自己的微薄的工資養著他,天天黑白不分地玩游戲,不出門。
如果我們對孩子一直是愛與接納,慢慢地,孩子將失去前行的力量。
如同把蒼鷹關在牢籠中,它永遠飛不起來。
父母和孩子的那一點點良好關系,其實是偽關系,是經受不住考驗的。只有走出家門,適應社會,逐步增強抗挫能力、應對困難的能力,孩子才會真正地成長。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