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看來,學習往往是件枯燥的事情,有那么多的知識要掌握,有那么多的東西要記憶,孩子自然不會對學習感興趣。媽媽在這個時候不要著急,尤其是剛上學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才剛剛接觸學習,若是媽媽急躁、嚴厲的態度影響到了他,他勢必會對學習產生反感。所以,媽媽只有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引導孩子,才能讓他逐漸對學習感興趣。
要點一: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很關鍵
學習興趣的養成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孩子對學習的印象也是通過一些生活細節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的。
事例1:
媽媽很注重對女兒的教育,她經常買來古詩、宋詞來教女兒背誦。女兒一旦流露出不想背的表情,媽媽就會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寶貝,你一定要好好背這些古詩詞。你只有好好學習,將來你才能有出息啊!”女兒一臉茫然地看著媽媽,她并不知道有出息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背古詩和有出息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事例2:
朝陽正開心地玩著爸爸給買的玩具小飛機,但媽媽卻走過來拿走了小飛機,然后她笑瞇瞇地舉了一塊小題板說:“來,兒子,跟媽媽去學數學。”朝陽的小飛機被拿走,他就已經很不開心了,現在一聽要學習,他立刻噘起了嘴……
媽媽妙招
1.不要用講道理的方式催促孩子學習
比如,當孩子不愿意好好學拼音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說:“你最喜歡聽故事了,要是你能認識字,你就可以自己看故事了,那樣你就能知道許多許多好玩的事。學好拼音你才能認識字,認識的字越多你看的故事也就越多,你不想試試嗎?”孩子只有理解了媽媽說的話,他才能去照做,否則媽媽就真的是“對牛彈琴”了。
2.學習的形式一定要有趣
比如,媽媽可以通過和孩子做小游戲,來讓孩子在情景中認字;媽媽還可以在讓孩子在吃餅干的時候學習數數,等等。這些方式既貼近孩子生活,又能引起他的興趣,他自然也就愿意去學。
3.正確對待孩子的“創意”
媽媽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創意,不去隨便否定,也不去隨便糾正,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他的好奇心。如果再加上積極的引導,也就能很快培養出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4.不要強迫孩子犧牲玩耍時間
孩子因為自己玩耍的時間沒有了,他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他就會認為,學習是一件討厭的事情,因為學習占據了他的快樂時間。這樣不但不會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反而會讓他越發討厭學習。
要點二:學習興趣不等于上興趣班
許多媽媽在孩子剛剛對學習有一些好奇的時候,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大家都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媽媽便也為了孩子能夠快速“起跑”,讓他進入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以幫助他更快地發展“學習興趣”。但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并不等于讓他去上興趣班。
事例1:
小嘉的音樂天賦顯現得很早,3歲時,聽見音樂她就會跟著樂聲擺動身體。與此同時,媽媽也為她報了一個電子琴班。媽媽認為,既然小嘉對音樂有興趣,那就應該抓住時機多進行培養,將來也是一個特長。
但進了興趣班之后,小嘉每天學的都是五線譜、小蝌蚪樣的音符,重復枯燥的單音練習,她覺得非常沒意思。但媽媽每天卻還監督她學。后來,小嘉對去學電子琴越來越抵觸,甚至拒絕再碰琴。媽媽不明白,原來那個愛音樂的小嘉哪里去了呢?
事例2:
媽媽給7歲的心怡報了好幾個興趣班:舞蹈、游泳、書法、繪畫……每天,媽媽要接送心怡從這個興趣班到另一個興趣班,還要關心她的學習進度,媽媽覺得身心都疲憊不已。再看看心怡,每天都生活得很緊張,她玩耍的時間已經基本沒有了。但媽媽卻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為了將來有個好前途,一定要從小就抓緊,不能半途而廢。”
媽媽妙招
1.媽媽要明白,興趣班也是一柄雙刃劍
媽媽不要總是去跟風,認為自己的孩子若是不去興趣班就可能會落后于其他的孩子。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對他興趣的開發與培養也要根據他的特點來進行。否則,孩子就有可能失去學習興趣。
2.興趣班的目的是培養興趣而不是特長
另外,媽媽也要認清楚的一點就是:之所以讓孩子去上興趣班,是因為他對某一方面的學習感興趣。媽媽應該以增加孩子的興趣為前提,在孩子也能接受的情況下,酌情為其選擇興趣班。媽媽絕對不能像事例1的媽媽那樣,為了讓孩子能有一技之長而去刻意地培養,刻意地送他進興趣班。那樣的話,孩子同樣會因為這種培養壓力而變得厭倦興趣。
3.媽媽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
孩子只有對某一項學習感興趣,他才會愿意去學,即使不去上興趣班,他也自然會自己去學習。媽媽千萬不要為了培養孩子的某些興趣,而硬將孩子送入他本不感興趣的興趣班中,這樣的做法是強迫孩子在學習,是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的。
所以,媽媽要通過日常觀察,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要尊重他的興趣,要讓他的興趣得到自由的發揮,這才是對他最好的培養。
4.以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培養他的興趣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多是在玩中學知識的。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對某一種知識的學習興趣的時候,媽媽就要盡量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方式,比如做小游戲,和孩子一起學習等,這些方式既能讓孩子在玩耍中掌握知識,又能增進親子感情。
5.充分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
孩子的學習,往往是不會考慮最后結果如何的,只要他開心就好。而且他的多個器官、感覺都能被調動起來,也有助于培養他多方面的能力。若是他在這一過程中戰勝了某種困難,他更會覺得有成就感,從而更加心情愉悅。
但許多媽媽卻與孩子想的相反,她們大多去關注孩子學習后的結果,是不是能畫出漂亮的畫,是不是能彈出動聽的曲,等等。只關注結果的媽媽,勢必會對孩子的學習施加壓力,讓他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但這樣一來,孩子學習的樂趣也就同時被剝奪了。
6.不要讓興趣班占據了孩子太多的時間
很多孩子恐怕都會和事例2的孩子那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參加大量的興趣班。每天的學習就如同趕場,孩子也累,媽媽也累。但到頭來,孩子卻不一定學得到什么。
一味地給孩子報許多興趣班,會讓他感覺疲憊、厭倦。興趣班占據了孩子玩耍的時間,也占據了他與媽媽在一起的時間,這樣將有可能會使孩子變得不聽話、愛發脾氣,以后也有可能會使媽媽與孩子產生心理隔閡。
要點三:認真對待孩子的“為什么”
孩子在3歲以后,就非常喜歡問“為什么”。無論看見什么他都會覺得好奇,“孩子雖小,問題卻多”恐怕是許多媽媽的切身感受,而且有許多媽媽也已經開始對孩子的問題感到焦頭爛額。但媽媽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就是:無論怎樣,都要認真對待孩子的這些“為什么”,這樣才能實現對孩子的正確教育與引導。
事例1:
凡凡總是纏著媽媽問為什么。比如,媽媽說西瓜甜甜的很好吃,凡凡就會問:“為什么西瓜是甜的?”凡凡生病要吃藥,他也會問媽媽:“為什么藥片那么苦?”他還會問為什么太陽要落山,為什么星星不如月亮大,為什么奶奶會長白頭發……如此多的為什么讓媽媽很不耐煩,她認為凡凡太奇怪了。明明已經告訴了他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識,他怎么還問“為什么”?
事例2:
晚飯后,媽媽帶著小慶在小區里散步,忽然小慶指著落葉問:“媽媽,為什么樹葉會落下來呢?”媽媽卻反問他:“你覺得是為什么呢?”小慶想了想說:“是不是因為太陽公公下山了,所以葉子也都落下來睡覺了呢?”媽媽聽后笑了起來:“你的想法真是太棒了,恐怕還沒有人能想出這樣有創意的答案。不過,書上的答案和你的不太一樣,你要不要看一看呢?”小慶點點頭。母子二人剛一回到家,小慶就迫不及待地沖向了書柜……
媽媽妙招
1.不要用簡單的回答敷衍孩子的“為什么”
媽媽在面對孩子的第一個為什么時,就要用他能聽懂且又感興趣的方式為他作答。比如,孩子問:“為什么晚上看不到太陽?”媽媽可以說:“因為太陽晚上下班了,它回家睡覺去了呀!”孩子只要找到一個他認為合理的答案,自然不會再問個不停。
2.別對孩子的“為什么”表現出不耐煩
孩子的“為什么”都是孩子探索的表現,他的好奇會表現在各個方面。但有的媽媽卻會像事例1的媽媽那樣,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對孩子的這種好奇表現得很不耐煩。
但無論什么原因,媽媽都應該要保持一個耐心而又可親的態度。因為媽媽的不耐煩,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感情,他對媽媽的情感變化會很敏感。他也許會因此而減少問問題的次數,甚至不再詢問,這將不利于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
3.對于孩子的問題一定要給他一個答復
孩子的問題因為稀奇古怪、五花八門,媽媽也許并不能立刻就給出答復。媽媽可以說:“這個問題等你將來讀的書多了,自然就會知道了。”或者是,媽媽和孩子一起去查找資料,尋求問題的答案。總之,無論如何,媽媽都不要將孩子的問題擱在那里,或者簡單的一句“不知道”敷衍了事。
4.要理智對待孩子的錯誤想法
有時候,孩子的“為什么”也許并不符合實際,他的想法有可能本身就是錯誤的。比如孩子有可能會問:“為什么我不能飛?”媽媽對待孩子的這些問題,要保持一個理智的態度,不要直接就說“不要瞎想”,這樣不但解釋不了孩子的疑惑,反而會使他感到更加好奇。媽媽完全可以引導孩子想象,可以說:“現在你的確不會飛,不過你學多了知識沒準兒真的能飛哦!”這樣一來,孩子的注意力也許就會被吸引到知識學習上去了。
媽媽要知道,孩子的為什么只是想要尋求一個答案。在未來的日子里,隨著他知識的增多,他自然就會知道一些“為什么”究竟是什么。媽媽不要批評他的錯誤想法,更不要諷刺他的幼稚思想。
5.媽媽可以借孩子的“為什么”來激發他的學習欲望
當孩子的為什么提出來之后,媽媽要有這樣的想法:這是孩子在向往知識。媽媽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向往,來激發他的學習欲望。就如事例2的媽媽那樣,她通過適當的引導與鼓勵,既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欲,又刺激了他學習的欲望。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廣泛地吸納知識,也能培養出孩子愛思考、愛學習的好習慣。
要點四:孩子喜歡兒童語言、小故事,媽媽要善于運用
一般,小孩子對小故事有很大的好感,故事中的角色、角色的經歷,往往都會成為他推崇甚至模仿的對象。而孩子的情感與智力,也常常會因為積極健康的故事而得到很好的發展。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若是媽媽能夠使用兒童語言,那將更會增加孩子的興趣。
事例1:
一位媽媽在教女兒學拼音,但女兒最開始很不愿意學。后來,媽媽轉換了教學方法,再讓女兒跟著念拼音的時候,媽媽就放慢了語速,一字一句地給女兒編兒歌:“小姑娘,愛唱歌,張大嘴巴aaa;太陽出,紅彤彤,公雞一叫ooo……”女兒聽見媽媽這樣親切的聲音,不自覺地也開始跟著媽媽念了起來,不一會兒,幾個拼音字母她就都學會了……
事例2:
揚揚已經7歲了,據老師說,他在學校挺愛學習的。但在家里,媽媽無論教他什么,他都一副不不感興趣的樣子。后來,媽媽去向老師請教,這才發現,原來老師教揚揚學習的時候,多是用講小故事的方式。揚揚不僅愛聽,而且聽完故事后還會加入自己的聯想。
于是,媽媽改變了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她找來了不少相關的小故事。講故事給揚揚聽的時候,他就可以既感受到故事的快樂,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媽媽妙招
1.媽媽對兒童語言的使用要得當
所謂“兒童語言”,是媽媽用淺顯的語意、短小的句式、豐富的感情,所表達的生動且富于啟發性的話語。
媽媽使用這樣的語言時,要盡量減慢語速,要能說清楚每一個字,并啟發孩子多做聯想,以此來活躍他的思維。關于這一點,事例1的媽媽做了個好榜樣。當然,這種語言也不能一直使用。
2.要學會選擇合適的小故事
一些經典的小故事,除了能教給孩子勇敢、善良、誠實等好品質外,里面所包含的知識也能激發起孩子的學習欲望。當然,媽媽要學會選擇合適的小故事。
合適的小故事,應該是故事內容積極向上,又包含有一定的知識內容,且具有可讀性。媽媽在給孩子讀故事之前,先要自己瀏覽一遍。最好不要邊講邊看,那樣可能會破壞孩子聽故事的興趣和故事的價值。媽媽要多尋找一些貼合孩子學習需求的故事,像事例2的媽媽那樣,只有提起了孩子的興趣,他才能更好地學習。
3.要能用故事來啟發孩子的思維
媽媽要能明白這樣一點:小故事不是只讓孩子安靜地聽著就好了。媽媽要善于運用小故事中的內容,來啟發孩子加入他自己的聯想,要讓他從小故事中學習知識內容、學習道德品質。而且,講故事不僅可以傳遞知識,更是一個開發孩子智力的教育過程。
4.聯系生活場景,隨機進行教育
媽媽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也不一定非要很刻板地按照故事書中所說,從頭講到尾,一字不落。媽媽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的現實情況,將小故事進行改編,使其符合孩子的真實情況。通過將故事和孩子的生活場景相聯系,讓他感同身受,這樣的教育會讓他更容易接受。
若是媽媽想要激勵孩子學習,提高他的學習興趣,就要多找一些愛學習的小故事。媽媽可以將孩子生活中的場景編進小故事中,在必要的時候,講給孩子聽,引導他自己進行反思,使他逐漸愛上學習。
要點五:不要用物質和金錢去“激勵”孩子學習
有些媽媽經常采用“獎勵學習”的辦法來激勵孩子,比如背會了單詞就給買新玩具,做對了數學題就獎勵“小紅包”,等等。這樣的方法其實并不能很好地刺激孩子學習的興趣,也許最開始他會因為有獎勵激勵而去努力,但時間長了,物質獎勵就會磨滅他的學習興趣,那么他的學習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事例1:
一位媽媽對兒子說:“如果你能把老師教的古詩都背過,我就給你買新款的變形金剛機器人。”兒子聽后很興奮,但隨即他又變了表情,因為那幾首詩他覺得太長,不好背。結果,一連幾天,兒子都對著幾首詩發愁,越想背越記不住,越記不住就越想要變形金剛,兒子甚至自己偷偷躲被子里哭……
事例2:
小言在學校里因為背詩歌最快,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媽媽很高興,于是給他買了一個玩具小汽車。后來小言又因為算數比賽拿了第一,媽媽又給他買了玩具小飛機。從那以后,小言記住了這一點,只要自己做得好,媽媽就給買新玩具。
但有一次,小言做對數學題后,媽媽沒有給買玩具,他立刻不開心了。再去學校時,他也不好好聽老師話了,還跟別的小朋友打架。媽媽批評他,他竟然說:“誰讓你不給我買新玩具!”媽媽聽后愕然……
媽媽妙招
1.準確判斷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
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學東西?他因為什么而學不會知識?其實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是千萬不能像事例1的媽媽那樣,直接就用物質獎勵去刺激孩子。那樣的話,他就會只想著要那個獎勵,而當發現自己無法達到媽媽的要求時,就會變得失望、傷心,甚至會像事例1的孩子那樣有心理壓力。所以,媽媽要能準確判斷孩子學習沒有興趣、沒有效果的原因,做到對癥下藥。
2.從孩子內心深處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許多媽媽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歷:今天夸孩子手真干凈,那么明天也許他的手就會更干凈。其實,讓孩子愛上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媽媽能通過鼓勵、贊揚,使他從內心愛上學習,使他從內心理解了學習對于他來說是一件好事情,那么他自然就會自覺地去學習,他的學習興趣也就自然被培養出來了。
3.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媽媽可以在家中為他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多與他溝通,了解他的興趣所在,將知識與他的興趣相結合;同時也要讓他明白學習是為了他能夠成長得更快,不是為了其他的目的;媽媽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影響他,讓他能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4.要善用“報酬效應”
所謂“報酬效應”,就是指的當孩子有良好行為或學習成績有所進步之后,媽媽給予的相應的獎勵。其實,媽媽要明白的是,報酬不一定非要是物質或金錢,一個擁抱、一聲鼓勵,或者微笑、親吻,這些都是對孩子良好行為的“報酬”。
若是從一開始就以這些精神激勵作為獎勵,那么他就會從內心感覺到被愛護、被尊重、被理解。若是孩子成功了,媽媽的精神獎勵會激勵他邁向更高的成功;若是他失敗了,媽媽的鼓勵也會使他重新振作起來。所以,媽媽要善用“報酬效應”,只有合適的報酬才能對孩子起到激勵作用。
要點六:不要說孩子“你真笨”,給孩子貼“笨”標簽不可取
每個孩子的降生,都是帶著媽媽的無限期望的。所有的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聰明。于是媽媽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一旦孩子做的稍有不合媽媽的心意,哪怕是面對只有7歲的孩子,媽媽也能脫口而出:“你真笨!”殊不知,這樣的說法就像是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種子,時間久了,笨孩子就被媽媽“種”出來了。
事例1:
老師教的數學知識已經非常簡單明了了,但小西總是學不會。每次做小計算題,他總是會出錯。媽媽每到此時,都會不斷地搖頭:“哎呀呀,你可真笨!”小西一聽媽媽這樣說,就會委屈地噘起嘴,眼淚也開始往外涌。但媽媽卻說:“別哭啦!這么笨還不趕緊學?來,媽媽重新教你一遍。”但小西卻怎么也提不起興趣來,他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媽媽說的那個“笨”字上……
事例2:
蕓蕓和她同班的小朋友都已經會說簡單的英語對話了,但接受能力較差的她,卻只能認識幾個簡單的英語單詞。媽媽一直都在鼓勵她,每當她又學會一個新單詞的時候,媽媽都會豎起大拇指給予夸獎。媽媽說:“我們不著急,慢慢來,只要認真,我相信你一定能學會的。”在媽媽的鼓勵下,蕓蕓踏踏實實地學著英語,盡管進步緩慢,但仍能看得到她在努力。
媽媽妙招
1.正確看待孩子的實力
人與人的實力總是參差不齊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神童”。所以,媽媽要能正確看待孩子的實力,不要過分苛求他必須達到某種高度。而一旦他沒達到,媽媽也不要直接就給他貼個“笨”標簽,這樣會損傷他的自尊心。他就會像事例1中的小西那樣,對一個“笨”字耿耿于懷,反而阻礙了自己的學習與進步。媽媽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實力,為孩子制定適合他自己的努力方向,他在學習上才有可能取得成績。
2.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
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無缺,也沒有人生來就一無是處。媽媽要多看到孩子的優秀面,多讓孩子體會成功的喜悅,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不要總是說孩子在某個方面很笨,應該盡量減少孩子的挫敗感。
也許孩子做數學題慢,但是他背古詩很快;也許孩子唱歌不好聽,但他卻很能畫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媽媽要多看得到他閃光的地方,通過對他優點的鼓勵,來激勵他彌補自己的缺點。
3.用積極的態度去期望孩子
所謂積極的態度,是媽媽自身的一種平和心態。媽媽若是一直用積極的態度去期望孩子、鼓勵孩子,他就會對自己充滿期望,他才能如事例2的孩子那樣更好地去努力。而且,媽媽用積極的態度期望孩子,也是對他的一種信任,這種信任感對于他來說非常重要。他會在媽媽的信任之下,盡全力做到最好,甚至還有可能會超常發揮。
4.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人的期望對人的行為效果和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所以,媽媽要知道,一旦經常說孩子很笨,他就會自己戴上“笨”帽子,而且再也摘不下來。而相反的,若是媽媽總是認為孩子很棒,經常用恰當合理的語言去鼓勵他,那么他一定會向優秀的方向去發展,而且還會越來越好。
因此,媽媽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并幫他建立起自信心。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會去積極學習。
5.不貼“笨”標簽,但也不要表揚過度
有一個詞叫“矯枉過正”,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這也是在提醒媽媽,不給孩子貼笨標簽是正確的做法,多給他鼓勵與表揚也是可取的,但是也不要對孩子表揚過度。
接受了媽媽過度表揚的孩子,有可能會產生驕傲的心理。本來年齡就小的孩子,若是有了驕傲的心理,他有可能會在心里建立起“自己很棒,所以什么都不用再學了”的認知,這將不利于他的成長。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