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拿到心理咨詢師資格不久,接到一個案例。
對方是一位十三歲初二男孩的母親,來訪的原因是:孩子厭學。
來訪那天,她頭發蓬松,未施粉黛,把自己套在一件寬大暗沉的上衣里,局促不安地坐在我面前。未等我提醒,她便忙不迭地開了話匣。敘述從男孩出生開始。
生他時,我在單位上班。我們單位特別好,產假,哺乳假有兩年,那兩年我全心全意在家帶他。為了帶好他,我自己看了很多育兒書,北京上海地趕去聽專家講座,他爸爸也很支持。一歲不到就教他識字。方法是報紙上看來的:在家里每件家具、電器上掛好字條。看到電燈,念電燈;看到冰箱,念冰箱。兩歲就認識很多字……
說到這里,她舒展開深鎖的眉頭,露出幾縷滿足的笑意。
厭學叛逆的青春期男孩和疲倦失意的中年母親。一開始我把故事想到長年缺少陪伴,漠視家庭教育引發親子危機這個路數上去。沒想到,實際與設想大相徑庭。
要說缺少陪伴,這位母親全程參與了孩子0-3歲這段早期教育里最重視的陪伴期;要說漠視家庭教育,這位母親非但不漠視,反而比普通人更重視;這個家的家庭結構很完整,成員關系沒有常見的失和,爭吵和離婚。那破綻到底在哪里呢?
正當我疑慮重重時,對方從包里拿出一個封面發黃,樣式老舊的厚厚的筆記本,攤在桌面上,急切地翻閱、搜索、找尋著什么蛛絲馬跡。她邊翻看邊尷尬地沖我笑笑說:“我都記下來了。”
話匣繼續源源不斷地輸出著:
五歲時,我們買了一架當時非常昂貴的鋼琴,請了專業老師來教他。
你問我為什么要學鋼琴?也沒有特別的理由,我們那時住單位的專家樓,樓上樓下的孩子都在學。想著我也跟孩子一起學一學,以后母子倆合奏一曲,多好!
你問我孩子喜不喜歡學?四、五歲的伢兒知道什么喜歡不喜歡,主要靠家長引導嘛。再說學樂器,哪有不吃一點苦就學好的,都是軟磨硬泡的嘛。
你問我用了什么方法?也沒有什么方法,練琴有獎唄。一開始獎零食,獎看電視,后來獎玩具,獎玩電子游戲,獎零花錢。
上小學后,功課多了,我規定他寫完作業練兩個小時琴,必須完成,雷打不動。可是漸漸地這孩子長了心計,為了拖練琴的時間,作業磨磨蹭蹭要做到八、九點,專家樓里的專家都要休息了,只能草草練上十幾二十分鐘。
小學二年級時,他說他再也不想練琴了,罵了打了,都沒用……
小學三年級,因為經常獎勵看電視,玩游戲,他近視了,這個年齡的近視都是假性的,要抓緊治,花多少錢倒沒關系。
我找了專家咨詢,專家說有一種擴大瞳孔治療假性近視的方法。但用藥期間,眼睛視物不便,孩子最好知情同意。我回家就和兒子商量來著。
沒想到孩子很倔,寧可近視,堅決不治。假性近視錯過治療期可惜了呀。我真的是沒辦法。
這位母親翻著日記本上的往事,傷心不止。
當時正好過暑假,不用每天上課,在多次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我和他爸爸決定冒險,那天晚上,我們一夜沒睡,先在房間里若無其事地看電視,注意隔壁房間兒子的動靜,等他入睡時,輕輕喚他,喚了十幾聲不應,確定他深睡了,我們躡手躡腳地掀開熟睡的孩子的眼皮,把擴瞳孔藥滴到眼睛里……
第二天早上,孩子醒來發現自己的眼睛看不見了,問明原由,大吵大鬧,說再給他治的話,就不去上學了。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為了平息這件事,只能答應給他買玩具,給他一大筆零花錢……
我漸漸地明白了這位母親的破綻。她像一個專橫獨斷的雇主,對待孩子像對待雇傭工人那樣,一邊不斷地踐踏他的尊嚴,剝奪他作為一個人的獨立和自由,一邊不斷用金錢作籌碼試圖擺平眼前失衡的局面。
可是孩子終究不是雇傭工人,她的“大棒金錢政策”一次也沒有成功,反而一次比一次陷入更泥濘的深潭。
“雇主型”媽媽親手培育了一個物質給予越多,心靈層面越空虛,精神世界越混沌的孩子。對這樣的孩子來說,厭學只是空虛和混沌的表象之一。
“雇主型”媽媽往往想不到,付出那么多,孩子卻成為一個真正貧窮和貧困的人。因為貧窮與其說是缺錢,不如說是一種缺失的感覺。而“雇工型”孩子就是時時刻刻被缺失感包圍的人。
02
幾年過去了,這樣的例子已不僅僅是個案。
它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父母要怎樣才能給予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感,而不是用金錢買來缺失感。
這做起來似乎有點困難。
我們生活在一個消費型社會。每天出門抬頭低頭都繞不開聲嘶力竭的商家,躲不過不斷制造焦慮情緒的營銷策略。——這個你擁有了么?還沒有?居然還沒有?!那個你購買了么?還不買?趕快去買吧!再不買,仿佛人生便有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盡管心理學家對大量中彩者的研究顯示,大約只需要八周甚至更短的時間,絕大部分幸運兒的幸福水平回歸到獲得意外之財前的狀態,快樂者仍然快樂,悲傷者繼續悲傷。
金錢以及金錢購買到的物品能維持幸福感的長度如曇花閃現,驟然凋零,但我們顯然更容易接受商家的蠱惑,而非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
所以我們常常穿差不太多的衣服社交,去差不太多的目的地旅行,買回差不太多的紀念品送給別人,育兒時也抱持差不太多的觀念:如果不想花心思用別的辦法,那么付出點金錢的代價多少是可以挽救一下,補償一下的。
這個觀點用在別的地方或許奏效,用在兒童教育上是注定失敗的。
兒童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成人截然不同。成人活在充分物化的現實,我們眼中的萬事萬物已經被標上了不同的價格。
這個玩具要小心翼翼地玩,因為它很貴;那個紙板盒子不值得認真對待,因為它是廢物;那輛開在我前面的車可千萬別蹭到了,它是勞斯萊斯;那個人我得費十二分的力氣和他說話,因為他是我的老板;那個人我隨便應付一下,嫌惡的表情給他,不過是個推銷員或服務生……
成人就是這樣“唯利是圖”地對待這個世界的。孩子則不同,他們用詩意的方式看待世界,而不是物化的方式。
一個紙板盒子或許恰恰是他最中意的玩具,一塊最普通的石頭他要用心洗干凈了收藏起來,一堆沙子是他最愉快的樂園,他不會因為你地位高貴而對你敬畏,也不會因為你是皇帝就偷偷幫你隱瞞住你赤身裸體的事實。他像一朵云那么自由,像一捧清泉那么透明,像天山的雪蓮那么純凈。
如果有一天他也“唯利是圖”,那么一定是我們成人褻瀆了他,點染了他,混淆了他。把他從詩人變成了俗人。對待孩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如果試圖用金錢或者物質的獎勵來激發兒童學習的動機同樣也是一種失誤。
03
1973年,心理學家萊珀以學前兒童為研究對象做過一個經典實驗。
心理學家讓學前兒童使用特制的畫筆畫畫,兒童的熱情非常高。然后研究者將兒童隨機分成幾組:其中一組兒童,告訴他們,如果能畫一幅畫,會受到物質獎勵;另一組兒童不受任何獎勵。幾天后,記錄幾組兒童的自由活動情況。
結果是承諾受到獎勵的兒童組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用于繪畫的時間僅僅是未承諾獎勵組的一半。顯然物質獎勵不但沒有增加兒童的繪畫動機,反而是削弱。兒童持續的學習興趣是依靠內部動機來維持的,外部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
這也是前文提到的母親用練琴有獎的方法不能讓孩子堅持練琴的心理學依據。看起來富余的外部獎勵恰恰干擾,繼而削弱了兒童原本脆弱的內部資源。一旦外部激勵動搖,減除,繼續這個行為的心理資源便被消耗殆盡。
我們說要給兒童金錢買不到的富足感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就是陪伴,支持,傾聽,尊重,接納,從而壯大一個孩子的內部心理資源,使他獲得安全,尊嚴,愛和幫助自我解決困惑的方法。
04
前幾日,我聽到一位智慧的媽媽就用這樣的方式幫助了她5歲的孩子。
媽媽給孩子報了繪畫和陶泥課,上了3-4次,孩子就不愿意去了。
有一天晚上睡覺前媽媽問孩子:“明天的課要不要去?”
——孩子說:“不想去。”
——“為什么不想去呢?”——“因為教室不夠漂亮。”
——媽媽:“因為教室不夠漂亮,所以不愿意去。”
沉默……
——“我每次上課都搞不清楚,因為有很多凳子,我不知道哪條是我的,有粉色啊,紅色啊……”
——“嗯,教室里的凳子,你不知道哪條是你的……”
——“對啊,我旁邊的小朋友我又不認識,我做錯了,也不好意思問她我有沒有坐錯……”
——“嗯,旁邊的小朋友都不熟,凳子有沒有坐錯也不好意思問……”
——“做陶泥還有很多道具,我都搞不清楚哪個是哪個,牙簽啊,盤子啊……”
——“嗯,道具很多,都搞不清楚了。”
沉默……
——“我覺得上陶泥課挺難的,想堅持一下,可是有點太難了,我還是放棄了。”
——“嗯,做陶泥太難了,雖然想堅持,但還是放棄了……”
聊到這里,媽媽其實已經了解了孩子不想去的原因了,加上時間有點晚了,準備結束談話。“沒關系的,如果太難,我們就先不學了,等我們長大一點覺得不那么難了再去上吧,媽媽覺得你已經很棒了,睡覺吧,晚安!”
五分鐘以后,以為孩子睡著的媽媽聽到孩子叫了一聲媽媽!
——“怎么了?寶貝。”
——“媽媽,我的眼睛一閉上就有眼淚流出來,所以不能閉眼睛……”
——“那就讓眼淚流出來吧,媽媽陪著你。”
——“不行!我不能閉上眼睛……”
孩子的整個情緒變得很低落,似乎特別抗拒眼淚流出來這件事,額頭和身體都有點發燙。
忽然她說了一句:“這個問題太難了,我解決不了。”
——“那媽媽可以幫忙解決么?”
——“不行,爸爸也解決不了,所有人都解決不了。哎……”
——“寶貝,已經很晚了,我們閉上眼睛睡覺好么?”
黑暗中孩子接過媽媽的紙巾,似乎在擦眼淚,過了一會:“好了么?可以睡了么?
——“好了,我可以了。”
——“睡吧,媽媽愛你,晚安!”
孩子抱住媽媽的手臂,深深地親吻了一口,說:“晚安……”
聽到這個故事,我淚流滿面。今夜敲下這些文字,仍然很感動。任何語言都會顯得蒼白,什么評論都不要加上,那是狗尾續貂。
就像她的媽媽說的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成人啊,請卸下我們作為父母的姿態,收起那些爛俗的籌碼,好好地對待我們的孩子,在這些豐富,神奇的內心世界面前,我們顯得多么可笑,無知……
只依靠陪伴,傾聽,尊重和不加主觀評判的全然接納,媽媽就治愈了孩子內心的傷口,幫助她找到面對真實自我的方法。因為她給了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感。
媽媽說,第二天,孩子提出要去上繪畫和陶泥課。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