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蘇一段十幾歲女兒買手機被拒打媽媽的視頻在網絡瘋狂流傳,視頻中的女孩接近崩潰地責問媽媽走不走,可以說是完全喪失理智地瘋狂打罵媽媽。
雖然打罵媽媽是不對的,但是造成這樣的結果是誰造成的呢?甚至可以說是誰逼的呢?很明顯是媽媽。后面真相大家也知道是媽媽出爾反爾,甚至還要拿走女兒辛苦存的買手機錢。
都說青春期的孩子像只老虎,自尊心極強,愛面子,行為極易沖動。然而中國父母的教育往往喜歡“批判法”、“激將法”,都以為這樣能讓孩子反省,改正缺點,獲得進步,結果卻往往是像視頻一樣無論是孩子或母親,都身心俱疲,兩敗俱傷。
如果你是這個視頻里的媽媽,你會怎么和青春期的女兒相處呢?
由國家心理督導室韋志中以及前廣州市腦科醫院少兒科心理醫生周治瓊共同編著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學》里面就有關于因“批判法”而讓孩子得了心理問題的案例及解決方法。我們來一起看一下書里面是怎么解決的呢?
1、批評永遠是負,也不會負負得正
廣東人有句話是“生塊叉燒好過生你”,將孩子與叉燒比較,甚至還不如叉燒。對于一個處于好面子,自尊心極強的青春期孩子,那是一個暴擊。無論是玩笑話還是氣話,一旦說出口,都要付出百倍心力去彌補。
在那個視頻里,那個媽媽沒有自己去罵女兒,而是更可怕地將這個動作轉移給陌生人,讓更多的人去對自己孩子進行批判,媽媽覺得這樣能讓還孩子自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然而現實是讓孩子仿佛置身于一個修羅場般,讓孩子從失望到顏面盡失再到絕望,從個人批判到眾矢之的,最終孩子崩潰是必然結果。
如果媽媽能尊重孩子,遵守約定購買手機,這起打罵媽媽的事件就可以變成了孩子通過自己努力存錢并在媽媽的部分資助下終于實現了購買新手機的愿望,既明白了存錢的不易也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愛。
2、處理孩子,先處理好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總會很大,說發脾氣就發脾氣,說翻臉就翻臉,當負面情緒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就會如視頻里的女孩崩潰尖叫,其實這是她心里的求救。而讓孩子演變成如此負面情緒大爆發的人很明顯是她的母親。
視頻里,我們看到母親沒有任何責罵孩子的生氣表現,她是很“聰明”地激發了群眾的情緒,希望利用群眾的力量“壓抑”住自己的女兒。
負面情緒誰都會有,面對負面情緒對好的方法永遠是接納,如果視頻里的孩子在被母親拒絕買手機后的負面情緒被母親接納,母親能懂得如何處理好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情緒,那么她的女兒也不會因為這件事上頭條,上熱搜。
關于青春期還有許多的問題,《兒童青少年心理學》這本書都會清晰舉出相應的真實案例,并用簡單直白的詞句進行描述,十分容易理解,且對于問題都有很詳細的分析與應對方案,家長可以從中得到許多的啟發,協助家長應對青春期孩子的各類難題。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