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也有過不想上學的念頭。但是,誰又曾想到,曾經哪個如此厭惡學習的我,如今變成一天也不離書的人。一直在反思什么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答案是讀書,經歷了3次高考,終于,上了一個三四流的大學。但是,在我的心里那就是最好的。
20歲前,上大學前所有的言行都是聽從父母的,就是別人家父母眼里的乖乖女,包括選大學、選專業,都是父母掌控的。一直是被學習,真的感覺累且無效果。那時,什么都不用想、也不會去想,最可悲的是天天都在學習,結果還是學得一塌糊涂。從未想過自己喜歡什么?將來要做什么?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是糊里糊涂中度過的。現在想想這應該是沒有思想或者說沒開竅的表現吧。
20歲后,有了四年的學習,讓我初步有了人的思想:會因為同學關系處不好而不開心;會因為無所事事,談起了戀愛;與此同時,也開始聽到這個詞“我是誰”、“畢業之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雖然,思想有了一點點萌芽,但是很可惜,并沒有正真開始思考、探究“自我”,那只是一個雛形。所以,畢業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因為沒有方向而感到迷茫。一路跌跌撞撞,苦苦尋找、苦苦掙扎好幾年,內心一直有一個聲音不斷的問自己“自己喜歡什么?””熱愛什么?”“什么是自己終生奮斗的事業?“這是自己想要的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又上路了。所以,后來換了很多工作。直到前不久,我終于像漂泊在海上的船,有了方向。
前面說我很小就不想上學了?是真的嗎?是真的。那一刻記得非常清楚,仿佛現在還在眼前。那是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本人斬釘截鐵的跟媽說“不讀書了”。媽媽像母老虎一樣,硬生生的把我像拖豬一樣,把我拖進了學校。長大后,沉睡了20年的思想醒了,感激媽媽,也感謝爸爸,正常畢業了。試想一下不讀書。可能一輩子就是一個很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不上進,重復單調、糊里糊涂過完我的余生,都不會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奮斗、拼搏。
經常回顧、反思小時候(其實一直也沒好過)為什么學習成績那么差?差到什么程度呢?老師直接不給考試。那時,卷子似乎很稀缺,學生似乎很多。每次總有那么幾個同學老師不給發卷子、不給考試。有一次,老師就讓平時成績最差的學生上臺做題,做對了,就給卷子,不然不讓考試。結果,哪個學期每次都不用考試。現在回想,給一個一竅二不通的差生發卷子,是有點資源浪費。
學習成績為什么那么差呢?聽不懂、讀不懂。就這樣說吧,上完這節課,家長問:這節課講了什么呢?答案永遠是三個字不知道。怎么會不知道呢?歸納了幾點:可能是離老師太遠吧;也有可能是太小大腦還沒發育好,沒有接受信息的能力;回家從來不做作業;老師、家長疏于管理;同學的霸凌;大腦沒開竅;沒找到學習的興趣。您的經歷是什么呢?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