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約了初中同學喝下午茶,聊到了當初的學生生活,我們都不約而同的聊到了初中的一個女同學,當時覺得她太不自信了,從來都不敢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即使點名叫到她,也是畏畏縮縮的,感覺整個人都在發抖,明明是她會做的題,也回答的結結巴巴。
那個女同學在班上挺沉默寡言的,也沒有玩的好的朋友,很容易就被人忽視了她的存在。就連在人多的地方走路,都能感覺到她的不自在,別人跟她說話,偶爾回答兩句,聲音也跟蚊子叫似的特別小,不敢抬頭跟人直視。
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家庭教育才培養出一個這么自卑的孩子?
一般自卑的孩子,往往出生于這3種家庭教育!
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從來都不表揚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總能聽到父母嘴里別人家的孩子
- 別人家里的孩子又考了全班第一了,
- 別人家的孩子又在xxx比賽中拿了獎
我就是在這種不斷被比較的家庭中長大的,小時候,鄰居家的孩子比我小一歲,但跟我同班,在父母眼里,因為我比他大就要事事比他強,如果有一次考試沒有考的沒有他好,我媽就會說:
你看你有什么出息,人家比你小,考的都比你好。
在這樣什么都要比別人強的教育中,我的壓力非常大,有一次被老師叫到黑板上做題,那道題我做錯了,我很難過,回到座位的時候,我哭了,哭的很傷心,以至于老師不得不停下了安慰我,其實做錯了一道題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哭的原因是我怕我做錯的那道題,鄰居家的孩子會做,我怕我比他差。
除了總拿我跟鄰居家的孩子比,我媽從來都不會表揚我。
無論我考的多好,我媽都不會開心下,印象最深,也是我開始厭學的一次數學考試,我考了92分,全班第一,我開開心心的把卷子給我媽看,我希望她看到我的成績,可以為我開心下,但她沒有,我媽很冷漠的看了一眼,淡淡的說怎么沒有考滿分。
看到我媽媽的反應后,我失落及了,我覺得我再怎么努力我媽也不會表揚下我,于是我把那張卷子鎖在抽屜里,開始自我放棄,不再認真聽課,回家也不會好好復習,我的成績一落千丈,慢慢的我變成了一個不愛學習的差生。
因為一直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我變得敏感、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不尊重孩子決定”的家庭
我一個大學同學叫圓圓,性格孤僻,自卑,總是獨來獨往。不過她很會畫畫。
一次學校舉辦繪畫比賽,全班同學都推薦她去參加,可是不管怎么勸她就是不去,很多老師都說,如果圓圓參加肯定會是第一名。
那圓圓為什么會拒絕那么好的機會呢。
其原因就是因為在圓圓高中的時候,曾告訴父母,想學習畫畫,父母卻以一種“過來人的”身份否定她說道:學什么學啊,那玩意學了有啥用啊,考試也不考畫畫。
你就要好好讀書,將來才有出息,那畫畫有什么好的。
圓圓聽完很是心酸,就覺得自己就是父母的學習工具,根本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
這樣一昧的去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否定孩子的興趣,主意,對孩子的身心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導致孩子一點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就一輩子活在家長的這種“溫暖”之下。
這樣的不尊重很容易造成孩子膽怯,缺乏膽量,以后到了工作中也不會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
在愛孩子時,總是加上條件籌碼
生活中的這一幕,你一定不陌生
- 你再不聽話,媽媽不理你了!
- 你不哭不鬧,媽媽才給你買玩具!
- 你考100分, 我就獎勵給你!
……
當父母習慣性用加籌碼的方式督促孩子聽話進步,卻漸漸在孩子心理形成一個邏輯:
只有照著父母說的去做,成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才能夠得到父母的愛,包括自己想要的東西。
于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悄悄被培養。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往往敏感、膽小,渴望被關注,內心卻極度缺乏安全感,唯有不斷自我犧牲,用來討好父母。
失去了自我的孩子,在潛意識也便覺得低人一等,逐漸養成自卑心理。
無條件的愛,不是說要事事滿足孩子,而是父母要懂得無條件地關注孩子,理解孩子,接納孩子。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
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每一個孩子出生之際都是一張白紙,自信還是自卑,其性格底色,往往來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
自信與自卑之間,其實只隔了一個“父母的態度”。
培養一個樂觀的孩子,父母給孩子充足的愛是沃土,父母對孩子的賞識是陽光。
影響孩子未來的往往是家庭教育!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