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游戲成癮的人能成功嗎(游戲成癮的人)
游戲成癮:毀掉一個人原來這么容易
孩子沉迷游戲怎么辦?現在互聯網絡游戲發展,特別是王者榮耀,和平精英,英雄聯盟,第五人格等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沉迷進去不能自拔,導致孩子心思都花在游戲上,無心上學,從而導致成績下降,甚至不上學的,賴頌強老師團隊專注于協助父母,從六個步驟幫孩子改善沉迷游戲的問題。
01
真實案例
14歲初三學生,男,初二暑假開始玩游戲,每日玩4個小時以上,開學后每個周末在家都玩,10月份對家人說頭疼、頭昏不能上學,家人接回家看病,回家后天天玩游戲,白天睡覺,晚上玩游戲,每日玩游戲時間達6小時以上,不按時吃飯,家人勸阻不聽,家人把網線斷掉后其煩躁,摔東西,翻箱倒柜找被家人放起來的電腦,罵父母,后對父母說不再去上學,要當游戲主播。
02
真實案例
24歲男性,高中時開始接觸游戲,勉強參加高考,成績不理想。高中畢業后在家玩游戲,每天連續上網5、6個小時,生活懶散,不愿上學和工作,被家人勸阻,就對家人發脾氣,罵人,曾先后5次住院戒網癮,出院后最長半年未玩游戲,間斷出去工作,有時情緒不穩,發脾氣,砸東西。
以上案例的主人公均被診斷為“游戲成癮”(Gaming Disorder),游戲成癮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9年正式列為精神科的一種疾病,并在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專門為“游戲成癮(ICD 編碼為6C71)”設立條目,并明確“游戲成癮”的核心特征:
1. 對游戲行為的控制受到損害;
2. 將玩游戲置于其他活動之上,使玩游戲優先于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
3. 盡管已發生負性后果,仍繼續玩游戲;
4. 這種行為模式的嚴重程度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損害。
持續或反復的游戲行為通常持續至少12個月的時間,如果滿足所有的診斷核心特征并且癥狀嚴重時時程可能更短。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更加說明了此項舉措的重要性,該報告表明:截至2018年12月,中國游戲成癮人群已達27.5%,其中,青少年為網癮的重災人群,比例高達30.5%,也就是約三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網癮少年”。
此項報告和“游戲成癮”診斷的問世引起了公眾激烈的討論,在網絡時代,人人自危,而愛玩游戲并不代表著成癮,二者不是一回事。“對于普通游戲愛好者來說,是他們控制著游戲,而對于游戲成癮者來說,他們是被游戲控制了。”
什么是“成癮”?
成癮指個體強烈地或不可自制地反復渴求濫用某種藥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盡管知道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各種不良后果,但仍然無法控制,從而產生對軀體、心理健康和社會安寧的不良影響。包括物質成癮(如酒精、尼古丁、可卡因以及阿片類物質等)和非物質成癮(如游戲成癮、購物成癮等)
游戲成癮的危害
1.對身體的危害
沉溺于游戲會導致個體的新陳代謝、生物節律、飲食習慣都遭受破壞,進而容易導致體質下降,內分泌紊亂,免疫力下降等,并且這些影響對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尤為嚴重。
2. 對心理的危害
長時間沉溺于游戲會導致個體對親友冷淡,對周圍日常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家庭關系緊張等后果。同時,過度沉溺于游戲提供的虛擬角色往往容易導致迷失自我,導致對現實中的自我缺少正確的認識,進而誘發多種心理問題。
3.影響學業和工作成績
長時間的玩游戲必然擠占人們正常的學習、工作時間,使人們對學習和工作興趣下降,進而影響學習和工作成績。沉迷游戲也是造成學生成績下滑、輟學、肄業和無法按時畢業的主要原因。
4.誘發青少年犯罪
很多網絡游戲都需要大量的金錢付出。如果在正常渠道無法滿足青少年對游戲的金錢付出時,就可能誘發他們采取非法的手段獲取玩游戲需要的費用。
治療
1. 心理治療:其中認知行為治療(CBT)是最常用的心理療法,包括:辨識由于不恰當網絡應用所帶來的成癮癥狀;自我控制游戲應用時間;與父母、同伴分享成功的經驗;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成癮行為并進行克制;其他問題,如學會制訂學業計劃,去參加能抑制網絡濫用的活動等。多個研究證明認知行為療法在游戲成癮干預中能有效改善成癮癥狀,縮短上網時間,降低網絡渴求等。
2. 藥物治療:目前對于游戲成癮主要采用抗精神病藥物進行干預。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