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游戲到底是不是精神鴉片(網絡游戲是精神鴉片嗎?)
孩子沉迷游戲怎么辦?現在互聯網絡游戲發展,特別是王者榮耀,和平精英,英雄聯盟,第五人格等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沉迷進去不能自拔,導致孩子心思都花在游戲上,無心上學,從而導致成績下降,甚至不上學的,賴頌強老師團隊專注于協助父母,從六個步驟幫孩子改善沉迷游戲的問題。
網絡游戲到底是不是“精神鴉片”?
新聞回顧 據媒體報道,在中國信息化飛速發展的20余年里,網絡游戲屢屢被冠以“電子鴉片”等名號。2021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著力增加并完善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戲的相關條例,對未成年人參與網絡游戲的真實身份認證、游戲時長限制等提出要求。這在互聯網上被稱為“史上最嚴防沉迷政策”。新規落地一年,關于“游戲”的爭議仍在繼續。
減少“敵對”,達成“和解”
對于網絡游戲,不少家長、教師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尤其是那些家中有孩子、班里有學生沉迷其中的家長、教師更是把它比作“電子鴉片”。家長和教師對網絡游戲的恐懼、對未成年人沉迷其中的擔憂能理解,可洪水猛獸、“電子鴉片”的論斷還是有失偏頗。
對于網絡游戲,我們還需理性辯證看待,抱有過分敵視的態度,一味采取讓孩子與網絡游戲“硬隔離”的方法,終究無法真正實現孩子與網絡游戲的“和諧共處”。一方面,要看到一些網絡游戲在“搶奪”孩子注意力上的威力,其添加大量易導致成癮的內容、玩法,有些還誘導未成年人充值,有的甚至將軟色情、暴力元素當作“賣點”。而一些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孩子,不僅荒廢了學習,有的還因為長時間與現實世界脫節導致社交存在障礙,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對于網絡游戲,我們確實有必要保持警惕,尤其要防止不良網絡游戲滲透至未成年群體,防范沉迷成癮等問題。
另一方面,必須承認現在的孩子作為互聯網時代原住民,與網絡游戲有著難以割裂的天然聯系。他們對網絡游戲的向往,或許就與他們的父輩小時候愛玩游戲機、小霸王學習機一樣。因此,大可不必將網絡游戲看作“電子鴉片”,過于敵視,只會加劇孩子們的逆反心理,不僅無益于他們戒掉網癮,反而將其進一步推向網絡游戲。更何況,一些網絡游戲在智力開發、輔助學習等方面也有著不俗的效果。一旦認清網絡游戲的雙重屬性,家長、教師更有必要當好把關人,而不是一味“堵塞”。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將孩子網絡成癮的板子全打在網絡游戲身上有失公允。如若引導得好,網絡游戲完全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生活之余的有益補充與調劑。愿家長與孩子在網絡游戲問題上減少“敵對”,達成“和解”,加強有效溝通、正確引導,幫助孩子遠離網癮。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游戲觀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小的時候,最大的快樂就是和伙伴們玩跳繩、丟沙包、踢毽子、放風箏等。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游戲興起,因其互動性、沉浸感、仿真性強,對孩子們產生了極強的吸引力。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已成為許多家長的共同困惑?,F實中,不少家長采取“斷網”甚至更極端的管教方式,讓孩子遠離網絡游戲,結果非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還激化了矛盾。一些家長覺得,只有徹底杜絕網絡游戲,才能徹底解決游戲成癮問題;還有的則寄希望于某些機構為孩子戒除網癮。
網絡游戲是互聯網時代社會發展的產物。社會發展不能倒退,網絡游戲不會消失。身處現代社會,我們不可能讓孩子與網絡游戲完全隔絕,但必須為他們健康上網保駕護航。此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網絡游戲認知與態度研究”報告指出,家長應樹立“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的正確游戲觀。
不必諱言,許多家長并不了解網絡游戲,覺得所有的游戲都是不好的。事實上,網絡游戲是多元的,可分為賭博游戲、消費游戲、作品游戲等。顯然,賭博游戲是絕對不能讓孩子觸碰的,而作品游戲因其承載文化內涵與審美表達,孩子適當玩玩也未嘗不可。
業內人士指出,家庭是預防青少年游戲成癮的第一道防線。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往往源于家長對網絡游戲缺乏正確認知,要么一味禁止,要么放任不管。因此,家長需要具備一定的網絡素養,形成對網絡游戲的客觀認識,學會幫助孩子甄別和選擇游戲,與孩子一起制定玩游戲的規則,并引導和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游戲審美觀、時間觀、消費觀。
同時,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家長應為孩子做好榜樣,自己不要沉迷網絡游戲;注重與孩子加強溝通交流,摒棄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平時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參加各種有益活動。當孩子對多姿多彩的現實世界充滿興趣,自然不會迷戀光怪陸離的網游世界。
讓孩子遠離網癮需多方發力
眼下,控制孩子玩網絡游戲的時間,防止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的世界,成了不少家長生活中的最大挑戰。
今年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一周年?!笆飞献顕婪莱撩哉摺笔窃摲ㄖ匾獌热?,一年來極大地促進、保障了未成年人健康地使用網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2月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未成年用戶的網絡游戲使用時長和付費明顯降低。
然而,讓孩子遠離網癮的危害,光靠防沉迷政策還遠遠不夠。我們要看到,這一代作為互聯網原住民成長起來的孩子,在逃避成年人管控上自有方法。如若根子上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如若孩子的精神世界仍匱乏、空洞,“癮”的源頭就會一直存在,孩子就會一直與家長上演“貓鼠游戲”,那么看得到的網絡游戲使用時長及付費情況的改善,未必值得慶幸。
在信息化時代,為未成年人營造綠色、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要不斷健全游戲管理法律法規,強化監管力度。今年兩會期間,就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網絡游戲等級制度,使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玩不同級的游戲。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眼里不能只有商業利益,還要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各項義務,并把工作落細落實,比如豐富“青少年模式”的內容池,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精準推送更多優質內容,讓他們愿意并樂于接受“青少年模式”。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尤其需要“看”到孩子沉迷網絡游戲背后的原因,聆聽孩子內心的真實聲音。孩子沉迷網絡游戲,也許是渴望被認可,也許是以此求得父母的關注,也許是由于遭遇校園暴力轉而迷戀虛幻有趣的游戲世界……這些真相亟待父母第一時間“看到”、做出改變、進行干預,而不是粗暴地給孩子貼上“網癮少年”的標簽,以至于讓孩子在網絡成癮的路上越滑越遠。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