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叛逆媽媽瘋了的電影(電影講述一群叛逆孩子)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前不久,皮克斯與迪士尼合作的電影《青春變形記》上映了。
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zhí)導,豆瓣評分8.2,評論區(qū)一句“大概只有東亞家庭的孩子才能共情,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為辜負母親道歉”,獲得上千人贊同。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關于“變形”的故事。
13歲女孩美美在月經(jīng)初潮時,突然獲得了祖?zhèn)鞯淖兩砟芰ΑC慨斔榫w激動,感到亢奮、憤怒、悲傷、壓抑時,就會變成一只巨大的小熊貓。
電影描繪了美美變身后遇到的各種麻煩事,以及父母的應對方式。在種種沖突之下探討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看似和睦、實則緊張的關系。
這些看似腦洞大開的情節(jié),本質(zhì)上都直指一個問題:
如果你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突然變成了一只邋遢、暴躁的小熊貓,你還會一如既往地愛ta嗎?
01
完美家庭,也逃不過青春期的戰(zhàn)斗
美美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
她成績優(yōu)秀,不需要媽媽督促,就會自覺地完成作業(yè)。滿分試卷和各項獎牌,更是塞滿了書包。
她乖巧懂事,媽媽經(jīng)營著一家祠堂,當朋友邀請她放學后去唱K時,她會立馬拒絕,回家?guī)蛬寢尨驋咝l(wèi)生,招攬客人。
美美的成就,離不開媽媽的教導。她的媽媽,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中國式家長”。
她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的孩子,近乎完美地照料著美美的起居生活。
然而,“近乎完美”的另一種表現(xiàn)方式是“密不透風”。她必須保證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才能安心。
美美放學晚回家了十分鐘,她立馬追問道:“怎么了?你受傷了嗎?餓了嗎?”
剛看到女兒的滿分試卷,就為女兒規(guī)劃好了未來職業(yè):“今天是優(yōu)秀學生,明天就是聯(lián)合國秘書長。”
如果沒有什么意外,美美極有可能成為媽媽期望中的樣子。
可現(xiàn)實是,養(yǎng)育孩子,處處都是“意外”。
進入青春期后,美美的內(nèi)心開始躁動。在媽媽面前,她依然是乖乖女,可一脫離媽媽的視線,她就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她瘋狂迷戀一個男子偶像組合,并在懵懂中期待一場戀愛。她暗戀的對象甚至不是學霸校草,而僅僅是一個氣質(zhì)痞帥的便利店收銀員。
然而,青春期女孩的奇思妙想,在媽媽眼中卻是“誤入歧途”。
一次偶然的機會,媽媽發(fā)現(xiàn)了美美的日記本。她立馬拽著女兒到便利店,在眾目睽睽之下將無辜的收銀員大罵一頓。
而美美小心翼翼地試探媽媽對男子偶像組合的看法時,得到的回應卻是:“為什么會有人喜歡他們?”
在面對崇拜的偶像被否定,隱秘的幻想被羞辱的境況時,美美沒有絲毫想要辯駁的勇氣。
當慣了完美女孩的她,習慣性地將內(nèi)心的躁動和欲望強壓下去,并一邊又一邊地譴責自己:“你是她的驕傲和快樂,不要讓她失望。”
自責、羞愧、糾結、癡迷……在數(shù)不清的情緒拉扯下,美美終于爆發(fā)了。
她在噩夢中迎來了初潮,醒來后變成了一只巨大的小熊貓。
這是她們家族的詛咒。女孩初潮來臨后,只要情緒劇烈起伏,就會變形。
媽媽說,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在下一個紅月之夜舉行神秘古老的儀式,將代表叛逆的小熊貓永遠封印在體內(nèi)。
儀式完成后,美美將會重新變成完美的女孩,回到原本的人生軌道。
媽媽做足了所有準備,但她卻忘了問美美:“你愿意封印小熊貓嗎?”
02
與青春期的孩子斗智斗勇
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自我的過程
當媽媽把小熊貓視為詛咒時,美美很快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好處。
她靠著好朋友的關心和鼓勵學會了控制情緒,能來去自如地變身。
因為毛茸茸的外形,她在學校里成為了風云人物。女孩們滿眼星星地將頭埋在她的絨毛里,男孩們則爭著騎在她的身上。
她喜歡的偶像組合馬上就要來她所在的城市開演唱會,她甚至能利用制作周邊、合影留念等方式,為自己和好朋友賺到門票錢。
這時,她過上了一種割裂的生活。
白天在學校里,她將考試、作業(yè)拋之腦后,和朋友們盡情狂歡,實現(xiàn)追星的夢想;
晚上在媽媽面前,她小心翼翼地藏起自己的快樂和秘密,扮演著完美女孩。每當去參加派對,她都會撒謊說自己去上數(shù)學競賽班。
紅月馬上就要到了,這是所有青春期孩子都會經(jīng)歷的抉擇:是順從還是反叛?是以家人為重,還是追求自我?
爸爸一句話,點醒了美美:“每個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亂七八糟的。重點不在于推開不好的東西,而是給它騰出空間,和它共存。”
父母總會下意識地認為,不受自己掌控的孩子,一定會走上歪路;不聽自己教導的孩子,未來一定會后悔萬分。
可孩子的世界廣袤無比,她們不需要做出“二選一”的抉擇,只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拓展自己的能力,就能擁有更精彩的人生。
美美最終決定保留自我,不完成儀式。
遺憾的是,這一舉動,直接激怒了媽媽。
影片中設計了穿越的情節(jié),讓美美看到了三十年前同樣處于青春期的媽媽。
原來,媽媽也曾是個叛逆的小孩。她為了心愛的男孩,不惜和外婆決裂。
但最終,在重重壓力之下,她還是選擇了家庭,藏起自己的喜怒哀樂,盡職地做一個好女兒。
甚至在成為媽媽后,她身上仍然烙印著青春期的傷痕。只要一接到外婆的電話,她就慌張得手忙腳亂,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被挑刺。
從前,媽媽以為這樣是正常的,女人就該將家庭放在第一位。
如今,看到了女兒的反抗和吶喊,她才意識到所謂的“完美”,不過是一個無形的牢籠。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只有接納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欲望,才能真正的接納孩子。
影片的最后,媽媽對美美道歉:“你努力讓所有人開心,但唯獨對自己太苛刻。如果這是我教你的,對不起。”
影片中的“變形”,是對青春期內(nèi)心撕裂的隱喻。一邊是孩子蓬勃生長的自我意識,一邊是中國式家庭完美主義下的自我壓抑。
當我們斥責孩子“學壞了、叛逆了”的時候,孩子內(nèi)心其實正在經(jīng)歷一場不為人知的、激烈的掙扎。
學會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是父母必修的課程。
03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看似叛逆的青春期孩子,其實最在意父母的愛。
一次矛盾中,美美難過地問朋友:“我們一直表現(xiàn)得那么好,如果這樣他們(父母)都不愿意信任我們,那我們?yōu)槭裁匆憩F(xiàn)得那么好呢?”
愛是尊重,而不是服從。
尊重是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放手,服從是密不透風的控制。
我理解父母會懷念過去與孩子親密無間的時刻,但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是永恒的。
正如紀伯倫的那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在中國式家庭里,比孩子更需要“長大”的,其實是家長。
我們不應該靠著“完美的孩子”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而應該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治愈內(nèi)心的小孩。
01換位思考,療愈自己
每當我們因孩子而生氣時,不如給自己五秒鐘的時間,回顧一下自己的青春期。
我們也曾有過稀奇古怪的幻想,日記本上寫滿了不能被父母看到的文字。
我們也曾因為小小的矛盾激烈地頂撞過父母,又在爭吵之后感到無比愧疚。
我們也曾下定決心叛逆一場,但又因為種種原因回歸了“正軌”,過上了平凡又幸福的日子。
三十年前,正值青春期的我們,遠沒有現(xiàn)在的孩子幸運。在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中,按部就班地成家立業(yè)生子遠比個人追求重要的多。
于是,我們只能藏好自己不切實際的夢想,壓抑自己不給傾聽的吶喊,老老實實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然而,內(nèi)心的傷痕依然沒有愈合。我們對孩子生氣,又何嘗不是為當初的自己生氣呢?
與其規(guī)訓我們的孩子,不如先療愈自己。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待他們的每一項反常舉動,你便會發(fā)現(xiàn),那些躁動、叛逆,其實再正常不過。
02尊重孩子的邊界,不過度控制
影片的最后,媽媽對美美說:“不要猶豫不前,不要為了任何人停留。你走得越遠,我只會越驕傲。”
父母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有些責任只能讓孩子自己承擔。一味地過度包辦,只會讓孩子變成沒有擔當?shù)木迡搿?/p>
評判一個孩子長大與否的標志,從來不是“足夠聽話”,而是“為自己負責”。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邊界,有意識地放手。在孩子能冒險的時候,讓他們?nèi)ッ半U,挑戰(zhàn)自我的邊界,堅定人生的目標。
03給孩子選擇的余地,學會引導
放手并不代表不管孩子,而需要更耐心地引導孩子。
給孩子選擇的余地,和孩子探討可能發(fā)生的后果。但最終,決定的權利在孩子手中。
哪怕孩子選擇了“錯誤”的選項,我們也不要太過擔心,因為事后的反思會讓他們倍速成長。唯有一次次地碰壁,才能讓孩子明確自己的位置。
04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如果我們的孩子不如想象中完美,我們還會一如既往地愛他們嗎?
我想,答案一定是“會”。
因為愛,所以足夠信任。
因為信任,所以懂得放手。
一個被尊重,能獨立,有個性的孩子,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