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沉迷于游戲怎么辦(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沉迷游戲家長應該怎么做)
有很多家長私信反饋說,自己的孩子整天捧著手機玩游戲,一到假期更是玩得昏天黑地,經常玩到半夜三更,第二天睡到日曬三竿還不起,無論父母怎么勸說孩子都無動于衷,甚至緊鎖房門,拒絕與父母溝通。
孩子網癮怎么辦?孩子網癮不是簡單的指沉迷王者榮耀,和平精英,英雄聯盟,第五人格等游戲,還包括了看網絡小說,聽網絡小說,刷短視頻,網絡聊天等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沉迷網癮不能自拔,導致孩子心思都花在網絡上,無心上學,從而導致成績下降,甚至不上學的,賴頌強老師團隊專注于協助父母,從六個步驟幫孩子改善沉迷網癮的問題。
父母們看了很多育兒書籍,也學了很多的方法技巧,但仍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怎么辦好?
的確,如果父母無法與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甚至是無法搭建溝通的橋梁,就無異于人體的某處血管被堵塞,長期以往,后果將不堪設想!
在2020年5月6日,遼寧省葫蘆島市一初三學生,因玩游戲充值了6萬余元,被父母發現后從家長陽臺跳下,最終離開了人世……
杭州11歲男孩因不肯寫作業,被父母砸掉了手機,一氣之下從12樓一躍而下……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更有不少孩子因為陷入手機游戲而輟學在家,正是大好年華,讓家長感到又痛心又無奈!
然而,我們不禁也要問一句:一切問題的罪魁禍首真的是手機游戲嗎?
我相信有一半以上的家長會是肯定的回答。甚至有家長會說:“你這不是在為游戲公司開脫嗎?”
這當中,是否存在著其他的因素呢?
在接手了大量的個案咨詢后,我們總結了這樣一個規律: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無論是孩子沉迷手機游戲還是厭學輟學,父母的不當管教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父母們可以回憶一下:
1. 是否有對孩子進行過訓斥、責備、嘮叨、催促、打罵等管教行為?
2. 是否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甚至是糟糕透頂?
3. 是否經常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
4. 是否對孩子缺乏耐心,動不動就大發脾氣?
5. 是否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夫妻爭吵不休?
6. 是否侵犯過孩子的隱私和個人空間?
7. 是否有尊重孩子,平等交流?
8. 是否有跟孩子道過歉?
細細回憶以上8點,我們再來思考上面的問題:一切問題的罪魁禍首真的是手機游戲嗎?或許很多家長也猶豫了。
我時常跟家長們說:有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一味將問題緣由推脫給外界因素,并不能幫助父母解決問題,只能導致父母更加氣急敗壞,陷入“受害者的陷阱”。
事實上,無論是孩子沉迷手機還是厭學輟學、叛逆等問題,解決的方法重點永遠是親子關系,親子溝通。
這世界上所有的關系都是通過人與人的溝通建立起來的,這其中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
《小王子》里曾有一句話說: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但是,很多父母也很無奈,因為孩子整天捧著手機玩游戲,注意力都在手機游戲里面,根本就不愿意和大人溝通,有的孩子甚至是緊鎖房門,自我封閉,父母連孩子的面都很難見到,更別說溝通了,那么父母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夠順利打開孩子的心門,與孩子建立良性的溝通呢?
(一)停止一切錯誤的管教行為
父母的錯誤管教行為包括哪些?批評、訓斥、責備、打罵、嘮叨、說教、催促等,這些都屬于錯誤的管教行為。
很多家長最常用的莫過于嘮叨和說教。有的孩子放學回家就開始玩手機,一直玩到晚上10點還不見停歇。在這短短四五個小時中,很多父母們的嘮叨和說教次數要超過三次,甚至是五次,十次都有。不信的話,下次可以記錄一下。
嘮叨和說教并不能讓孩子的行為停止,反而會導致孩子情緒氣急敗壞,與父母針鋒相對,甚至出現爭吵、推搡等場面。
有個家長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場面:
孩子周五放學回家吃了飯之后就捧著手機在沙發玩,玩了一小時還不見停,我走過去說:“別老玩手機,對眼睛不好,你玩了有一個小時了,該停會了!”孩子聽完不耐煩的回了句“知道了”,又過半小時,孩子還沒停,我過去又說了幾句,結果孩子拿著手機就回房間了。
我猜測孩子在屋里繼續玩游戲,果不其然,我隔著門就聽到他跟隊友語音的聲音,我大聲敲門說:“你再繼續這樣玩,我就把網絡關了,整天就知道玩!趕緊關了手機,把手機拿出來!”孩子聽完我的話,大聲吼道:“一天到晚就知道說我,你煩不煩?”
我聽完這話氣得不得了,在門口大聲訓斥孩子不懂事,不知道體諒父母辛苦,不上進等,孩子躲在屋里一聲不吭……
在這位家長描述的這件事情中,我們看到的錯誤管教行為包含了嘮叨、訓斥、責備、說教等,然而,多管齊下仍舊也沒有換來一個好的結果,反而導致母子倆產生了更大的隔閡。可是很多家長明知這樣做無效,卻仍舊繼續做,這是因為他們已經脫離了管教孩子的圈子,進入到了情緒發泄的圈子中。
(二)以適當的提醒代替嘮叨說教,尊重孩子決定
停止不當的管教行為之后,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好?明明看著孩子玩手機,不能去嘮叨他,卻又忍不住想說,結果可把自己給憋壞了。
在這里,我們便可以用上提醒的功能,讓父母把自己的想法濃縮成簡單的一句話:“兒子,媽媽覺得你現在可以去學習一會了,當然,你自己決定,這只是媽媽的建議。”說完這句話,父母便可以離開孩子身邊,做自己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都是兩個單獨的個體,本就不應該誰是為了誰而存在。因此,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切記一點: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我們可以提出建議,但并不能控制他的行為。同時,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不應一天到晚圍繞著孩子轉。
如果父母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問題上,卻沒有花時間去思考自己身上的問題,以及豐富自身的知識底蘊,那么將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當我們用知識豐富了自己,同時也滋潤了孩子,因為孩子是葉,父母是根。
(三)用適時的肯定和贊美,來引導孩子的語言和行為
瑞士心理學家貝特·薩勒在其著作《行為背后的心理奧秘》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讓參加測試的人,隨意說一些詞語,比如:房屋、學校、書等等;
當被測試的人依次說出這些詞語的時候,實驗人員會對其中的復數形式的詞語(例如:學生們、教授們等),進行點頭表示肯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測試的人會不知不覺地說出更多復數形式的詞語,如下圖所示:
由此,心理學家們得出結論:
“當人們在適當的時候受到鼓勵與表揚時,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改變自己的語言及行為。別人的肯定與稱贊——實驗中的“點頭”,能使被試(參加測試的人)的行為不自覺地向著實驗者希望的方向發展。”
因此,在和沉迷游戲的孩子溝通時,我們同樣可以使用這個技巧——用適時的肯定和贊美,來引導孩子的語言和行為,讓孩子朝著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比如說,我們希望孩子多和我們談心里話,那么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孩子呀,你剛才那句話,媽媽聽了非常高興,也非常感動,因為你愿意和媽媽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了!”
或者對孩子說:“你剛才提的要求合不合理,媽媽暫不說,但是你愿意和媽媽說心里話這一點,非常好,要繼續保持!”這樣,孩子就知道,媽媽是愿意傾聽自己心聲的,媽媽的肯定實際上是一種心與心溝通的邀約,當孩子受到了媽媽的肯定和鼓勵,當然就更樂意和父母談心了。
父母們永遠記住一句話:孩子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意識不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找不到源頭,就好比我們面臨三五條陌生的道路,不知道該往何處去,最終耗時耗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可謂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