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成為優等生(優等生的困擾)
“學習可以改變命運”。在中國,相信每一位父母對于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期望“好好學習”。的確學習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最輕松的途徑,在去年雙減政策實行后,能夠有能力自主學習就會更加有優勢。但是也有大大小小的問題伴隨雙減政策而來,成績下滑、學習動力減退、減壓之后不去學校……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成績普通的學生,就連學霸、優等生也會出現不去上學的情況,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孩子身上發生了什么吧。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原因一,學習障礙導致退縮。
無論優生還是差生,很多學生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時都會出現一定的退縮、回避的情緒,大多數學生在短暫退縮后還是會試著解決困難,直接放棄的學生還是很少的。但存在一些學生,他們自尊心很強,不能容許自己失敗,他們在經歷一些不能獨自處理的學習障礙,比如焦慮、適應不良、壓力過大時,并不會暫時退縮調整狀態、而是會一根筋地犟下去。久而久之,他們的學習進度跟不上班級,壓力慢慢加重;最后去學校上學變成了一件對他而言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得不待在家里。
原因二,人際關系出現問題。
人際關系的問題也是青少年在學校里面必須要面對,要解決的問題。盡管優等生不一定是不懂得處理人際關系的書呆子,但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時不會像成年人一樣考慮地全面,因此也會出現將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的情況。相比起學習,人際關系在青少年們的眼中會更重要一點,而人際關系的裂縫會成為他們心里面的一個坎,有的學生跨不過去,就會退縮、回避,變得不敢去學校,不敢面對學校里的那個人。
更嚴重的就是學生在校園里被排斥,不被同學接納,這時學校就變成了一個壓力源,待在學校會讓他覺得非常不舒服,因此他只能待在自己的舒適圈,不去面對學校。
除去不可抗力因素,由于上述兩種情況而不能去學校的孩子是非常令人惋惜的,盡管他們經過心理咨詢、治療調整后能夠恢復正常的狀態,但他們面臨的問題都是可以避免發生、可以及時挽救的,他們本可以不用經歷這些。家長在陪孩子、教孩子的過程中就要注意,有勝負欲、有自尊心是好事,但不能勝負欲過重,不能變成只贏不輸的完美主義,不然孩子總有一天會被自己擊垮。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8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