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寫給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我家孩子叛逆期》)
孩子叛逆,就是在找他自己
在上高中的很長一段時間,劉軒都很叛逆。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他不愿意聽父親劉墉的,相反他還常常跟父親對著來。父親越讓干啥,他就越不干啥。
劉軒說他長大了,他不想活在父親劉墉的陰影里,他想要去尋找自我,活出真正的自己。
當父親問他要去哪里尋找自己?劉軒說去流浪。
沒辦法,父親就放手讓他去了。
劉軒在流浪的過程中,通過在臺南的學校演講,帶著義工一起表演舞蹈,到瑞復益智中心見習,再到德蘭啟智中心做義工,
歷經種種困難,以及反省自身,他最終找到了自己。
找到自己后的劉軒開始懂得父親,關心他人,也更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又如何去做。
經此一事,劉墉也頓悟道:
“要讓一個年輕人尋找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主動地參與社會、關懷別人、貢獻自己”。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是每個人終其一生的追問。
每個孩子只要一進入青春期,都會有此類的發問,并且越到后期越明顯。這并不稀奇,而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理論中就有明確的階段劃分:
12-18歲是孩子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換句話的意思就是,在12-18歲這個階段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對自己角色的認同,接受并欣賞自己,建立自我認同感,以達到內外在身份的整合與統一。
12-18歲是一個風云不斷變幻的年齡,這時候的孩子開始長大,有自己的想法與主見,他想要掙脫父母的束縛,一切都由自己做主,但他又不足以有能力獨立自主。
在這樣內外在的相互擠壓中,如果父母此時不能夠看到、包容和理解孩子,孩子則會以激烈叛逆的方式來宣告自己的“主權”。
面對青春期孩子,身為父母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幫助到他們?
這里有兩個真實案例,相信能夠對家長朋友有所啟發。
第一個案例:麥家和青春期兒子
作家麥家曾在多個節目中說起自己與青春期兒子的故事。
在兒子上初二的一天,突然之間他就把自己關在了房間里。
三年時間,除了吃飯、上洗手間,其它時候,他的兒子再沒出過房門,而父母也不被允許進入到他的房間。
三年時間里,一道房門就隔絕了一家人。
他不能跟兒子說話,一說話兒子就大發脾氣;他也不能踏進兒子的房門,一進入兒子立馬就離家出走。
沒有辦法,做不能做,說也說不得,麥家除了守著兒子,讓自己學著去包容和理解兒子,再也沒有其它辦法。
正如麥家后來無比感慨地說道:
“陪伴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誰說不是呢?
面對著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父母都活得小心翼翼。
麥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父母:
“當好旁觀者,看著他在干什么,你阻止不了他,那就做一個麥田守望者”只要孩子沒被帶壞,最后他還是會回頭。有時候就是把問題交時間,要有耐心。
第二個案例:曹文軒和青春期兒子
因為媽媽出差,曹文軒需要獨自照顧兒子。
曹文軒原本以為能夠和兒子父慈子孝,一起樂享親子時光。
沒想到的是,所謂歡樂的“親子時光”只是他的夢中理想,實際情況則是,他們相處得“烏煙瘴氣”。
曹文軒看不得兒子動不動就發火,脾氣暴躁,更煩兒子對學習一點都不上心,還常用憎恨的眼光看他。
可即使如此,曹文軒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情到急處,他還動手打了兒子。
打了兒子后的曹文軒,常常從惡夢中醒來,也時常責怪自己。
他找心理咨詢師朋友聊兒子,也遇到過和他有著相同經歷的父親,在他們的開導下,多次自我反思后,曹文軒開始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孩子。
換一種角度之后,曹文軒才發現,其實在兒子的身上有著太多的美好。
懂得照顧他人,敢于承擔責任,有自己的主見,兒子特別帥等等。由此,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與青春期孩子關系不好,多半都是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而完全忽視了孩子好的一面。
一旦父母能夠多多發現青春期孩子的好,就不會陷入到與孩子的對抗與撕裂中。
寫在最后
對于麥家總結出來的那段話,我也有著與他同樣的想法。
當孩子叛逆,不聽父母的,作為父母,這時的我們說什么做什么都是徒勞無功的。
反之,如果我們的內心能夠平靜下來,讓自己多點耐心,轉而靜靜地觀察孩子,對孩子多點理解,并把問題交給時間。
假以時日,孩子自己會回頭。
點個贊吧!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當好旁觀者,耐心地靜靜地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成長為他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