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錢退不出來,現在的孩子天天活在一群看起來的黑社會里。
前幾天,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是一個十幾歲的初中生,因為沉迷于網絡游戲,最后跳樓自殺,這樣的悲劇,看得人十分揪心。
記得很久之前看過一個報道,一個17歲的花季少女,在網吧包宿了三天三夜,只為求得一句救命的救命,為了找一個“親媽”,心甘情愿地選擇跳下去,脫離危險。
原因無他,就是不想上學。
父母的勸解,在他們看來就是一句話“別怕,不上學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出路”。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他們并沒有去尋找這個“出路”。
如果他們去上學,那么就意味著要承受“上學的痛苦”。
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去過其他學校,在現實生活中,他就沒有體驗過“上學的苦”的感受。
這樣的痛苦感受,在那個時候,其實早已無人撼動。
這種痛苦和絕望,讓他們對上學這件事產生了厭倦,放棄了進食,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對于這個社會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死循環”。
再加上沒辦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只能靠出賣體力去賺錢,這個世界是很殘酷的,唯有身邊的人,用他們的學識,來武裝一下自己,
于是,他們需要孩子更加努力學習,來武裝自己。
這是現實中非常普遍的情況,也是很多父母的真實寫照。
我們家也有一個同事,他女兒就不一樣,他做什么事都特別認真,她讓孩子別玩手機,她卻跟孩子說,“媽媽給你一個小時的時間,去學習一會,好嗎?”
可是,他的女兒就是想著玩,
但是,一到家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
一動不動地看書,寫作業,哪怕時間上很充裕,她也堅持不下去,
直到孩子被逼得崩潰了,嚎啕大哭起來,
她才發現自己當初一廂情愿地認為,要是自己不這樣管教孩子,自己會很后悔。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確是艱難的,不求孩子完美無缺,只求孩子聽話,希望孩子,能夠達到自己的期望。
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卻是稍微有一點困難就放棄的。
一次次的失敗,在小小的挫折之下,最終對自己失望透頂。
更讓他產生自我懷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這位媽媽的情緒不好,連帶著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受到了影響。
曾經是孩子的乖乖女,變成了別人口中的“問題小孩”,這位媽媽變得焦慮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她自己。
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對孩子的關注也更多了。
可是這樣的關注和期待,并沒有在孩子身上看到。
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這讓媽媽充滿焦慮。
她不會意識到問題,也不愿意去思考,還在意孩子的感受。
孩子感受到了她的情緒,但是并沒有完全接納她的情緒,反而感覺到焦慮和緊張,
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指責和控制。
這就讓孩子感覺到了,她的感受是不被接納的。
她根本無法感受到愛,也無法感受到愛。
所以,她的內在就像一個無意識的“小人”,在不停地呼喚著她的存在。
這個小人,是她內在的情緒,代表著她與媽媽的內在鏈接。
而且這個“小人”,她始終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
她對媽媽的內疚、自責,甚至恨,都是在“要挾”媽媽,她用她自己的方式,來跟媽媽表達對媽媽的不滿。
對媽媽的不滿,是她內在的痛苦,是她用自己的方式來跟媽媽表達出來的,是她對過去自己的不滿、對媽媽的恨,是她對媽媽的憎恨。
因為媽媽,所以她不能成為她自己,也不能成為媽媽的容器,她就無法成為媽媽,只能成為她自己。
她對媽媽這種內在的恨和內疚,甚至有一種毀滅性的攻擊。
內疚在抑郁中反復橫跳,無法平復自己的情緒,只好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傷害自己,實在令人發指。
一個人如果長期無法控制內疚自責,心理和身體都受到傷害,他的一切又會怎么樣?
這是一個人要認清現實的一個事實,你將來長大了,你也會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你沒錢了,你的同學跟你說,我媽沒錢,你有錢,孩子就會很嫉妒,會不依不饒地指責你,為了你的面子,不要虛偽,否則就會傷害了自己的身體。
有時候你很自卑,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會很自我否定,會不自信,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有將近十個月的時間,你才得以確定自己是不是生病了。
這種心理壓力由來已久,終于不堪重負,你不得不長期自責,你開始沒有動力做事情,你開始沒有力量去做這個事情,而且會持續很久。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