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不社交不社交,也許代表著孩子一生都很孤獨
父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變成人中龍鳳。
殊不知,人生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舍棄。
比如,有的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夠變得更加獨立自主。
而有的父母總是喜歡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有所成就。
于是,他們會采用“包辦式教育”,對孩子的所有事情都一手包辦,讓孩子去學習各種各樣的本領,以至于孩子在長大后的生活中,都很難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這其實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1、限制孩子的天性
不少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很強的專注力,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總是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后,很容易形成“一心二用”的情況,即大腦積木一直停留在原地,缺少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也會很少去思考,習慣性的先思考“哪個才是正確的?”,習慣性的在答案中“看”,不思考,也會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見困難。
2、嘮叨、說教
父母對孩子嘮叨、說教的時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在很多孩子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叛逆,不愿意聽父母的話,有的時候,甚至會讓孩子和父母對著干。
父母的嘮叨,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
其實,父母所嘮叨的是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采取正確的方法。也沒有建立正確的認知,讓孩子更加的反感。所以,有些話,我們不要經常對孩子說。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父母要有正確的認知,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講道理時,并不是要孩子聽明白你講什么,而是要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聽你說話的內容上,才會聽得更多。
給孩子講故事,就像對孩子進行學習演講,是父母讓孩子知道如何將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所以,我們可以給孩子講故事,在開始的時候,可以通過聽孩子的表達來了解他在想什么。
聽故事是什么?
講故事是讓人了解自己,了解身邊的人和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提高孩子對事物的認知。
讓孩子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對事物的看法有個完整的認識。
記得女兒幼兒園有一個特別好的閱讀課,在講故事的時候,經常會先講一個自己會聽懂的, 然后再去講給家長聽。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不僅孩子可以學習到知識,更是如此,孩子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還可以學到了自己的生活、情感、感悟和體會到了很多的知識。
這個時候,孩子才會發現,原來書里是這么有意思的,對自己來說是那么有意義的。
3、養成好習慣,讓孩子更加自律
讓孩子能夠自律的前提下,我們就要養成好的習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到深夜,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孩子剛接觸到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或者是孩子掌握的比較快,那么孩子就會顯得比較磨蹭。
實際上,這個時候,家長更加應該鼓勵孩子,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能夠自律,這才是幫助孩子走出磨蹭的關鍵。
孩子的磨蹭,其實大部分是家長用錯了方法,家長需要注意
1、學會傾聽
其實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很多問題,就是因為家長在溝通時,不知道如何去聽孩子的想法。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們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去和孩子進行交流。
這樣能夠讓孩子更加的深入的了解到磨蹭的壞處,從而改正他們這種不聽話的習慣。
2、以身作則
作為家長,想要避免孩子養成磨蹭的習慣,那么家長就要以身作則,盡量的做到與孩子一同行動,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將這種壞習慣改掉。
3、利用身邊故事
很多孩子不愿意起床穿衣服,可能是因為身邊有小朋友在吵架,也可能是想要尋找其他的方式(比如把衣服收起來),在吃飯時、睡覺時都在玩手機。
因此家長不妨可以在睡覺之前的時候,跟孩子進行一場關于這個年齡段的繪本故事,給孩子講講其中的道理,幫助孩子在故事中去感知時間、時間的概念,等事情也就慢慢變得不再鬧脾氣了。
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其實家長也是不想管的,當然孩子不想讓大人管,不過是因為存在很多的可能性。
1、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
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獨立的自我覺醒,孩子們更愿意自己做主,而家長往往都會覺得孩子還小,不需要聽自己的話,所以就在一旁”看不慣”孩子的行為。
然而,這個”看不慣”的東西往往能夠帶來更多的好處,家長們可以通過”嗯、哦、哦、哇、是哦、”咦、”這樣簡單的詞語表達出來,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也能讓孩子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