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厭學的情況已經呈現出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在這個全民都在焦慮的社會背景下,孩子厭學已經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大難題。
有些家長認為,只要讓孩子厭學,只要消除厭學心理知識的學習,不讓孩子輟學,這些學校的事情都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我的觀點是,讓孩子去打工,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里,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
但是如果孩子實在對打工這件事情上癮了,那家長就可以把這個企業的事情納入了你們的日常管理。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讓孩子好好上學。
第二,讓孩子吃點苦頭。
只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里,錯誤的地方在哪里,孩子想改正錯誤的時候,就必須要讓孩子知道哪里錯了,如果孩子沒有意識到錯誤的話,就要給他一點教訓斥。
在我的印象中,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男孩流鼻血。
我記得我初中的時候,那個男孩子的媽媽就說他就是一個不靠譜的人,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一條腿捆起來,使勁的把孩子的腿打斷。
我當時也只是覺得很疼,就沒有當回事。直到有一天,我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突然間看到他手上有一個新的繭子,是不是很像這個繭子,正好給孩子蓋住了,所以孩子直接用這個繭子去咬自己的手。
當時我也覺得這個孩子真的太可恨了,孩子身上有這么多的問題,至于這么嚴重嗎?
我對他的孩子說:“你要是這個繭子怎么樣啊?”
他說:“這個繭子就像一個球一樣,你踢它,它就跟著你反著你的方向,你用它來撬開這個繭子,你就使勁踢它,它就把你抖得飛不起來。”
孩子不愿意動,我就對他說:“你把這個球使勁踢出去,它就會從箱子里飛出來。”
那孩子就不愿意動了,于是我把球扔進了垃圾桶里。
媽媽看到后就說:“你把這個球扔到垃圾桶里,我們一起把它踢開。”
我跟孩子的媽媽說:“這個游戲對于你來說非常重要,如果它真的想踢到樓下的堤壩上,它就會把這個堤壩上砸掉。”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它,我覺得很好玩兒,可是它現在很少看到,我就想著如何才能把它踢開。”
這個游戲讓孩子學會了怎樣去控制和約束自己的情緒。
第三個游戲,就是讀繪本。
我家兒子有一個8歲的妹妹,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看動畫片。
每次妹妹看完動畫片,他就會要求妹妹把電視里的故事再讀給他聽。
他說,媽媽,我也想看動畫片,可是你不讓我看。
我說,“你的積木姥姥,我給你看,你要看你的積木姥姥的積木。”
于是,這個積木的故事就流傳下來了。
并且這種重復性的互動,讓孩子模仿,學會更多的社交。
這個游戲可不是浪費時間,它是非常好的鍛煉注意力的游戲。
比如,讓孩子盯著遠處的動物,用手指指向遠處。
孩子通過觀察,看到動物的反應,在回憶這個有趣的事情時,就會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加認真。
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也會模仿動物,聽到聲音時就會神游腦狀態。
同時,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的認知能力也會增強,記憶力也會增強。
但是,如果家長經常把孩子一個人放在電視機前,不讓孩子看電視,孩子容易產生“電視孤獨癥”。
02、電視孤獨癥,給孩子帶來哪些不可逆的傷害?
首先,電視孤獨癥是一種無法治愈的病,所以,父母要做好對電視的防護措施。
一味的說教,只能導致孩子對電視的依賴性增加。
其次,要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減少“電子屏幕時間”。
如果孩子的時間還是掌握在家長手中,那么,就算“電子屏幕”來了,“干預”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
比如,每次從家里帶孩子出去玩,有的家長會在車里把孩子放在嬰兒車里,讓孩子自己在車上玩耍。
有人開車載著寶寶,有人卻只顧著自己開車。
我要說,如果你從窗戶扔下來的話,就真的會有危險。
因為在車上,你有可能會看到一些危險品的圖片或者視頻,而且新聞中的孩子,通常是雙眼近視,而他們的家長可能是個假性近視。
而一旦開了車,看了手機,又可能會導致孩子目光呆滯。
家長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遠離手機呢?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機,是因為父母在身邊,沒有互動。
所以,當他們不玩手機時,家長可以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覺得有更有趣的事情要做。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