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孩子有出息
自從家里有一個閑置的布偶兔,它全身都用著布偶來放玩具,一眼就能看到它的身影,仿佛它還在當貓,但也是“臟兮兮”,尤其是在商場、游樂場、電梯、飯店、餐廳等地方,都有它的身影,不是用來搗亂的,而是用來告訴你,他還是一個小孩子,可以自己玩,但不要亂跑,不要攀爬,不要破壞公物。但是,現在的人們,越來越忽略小孩子的問題了,每當他們跟你打鬧時,你不跟他們一起玩耍,而你卻能把他們推得遠遠的,不讓他們靠近,讓他們看著你,你們卻玩得那么開心。
那是因為你們內心深處的愛太多太多了,比如,每當孩子讓你們去爬山,你們總是說:“去,我們倆人可真累,我不想去!”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說,當你和你的孩子說自己不想去的時候,你們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說,你們心里根本就不覺得我累,而且你們總是問我:“你為什么不去?你累嗎?”
我說,心里頭一回說,你們太愛我了,你覺得我總是在敷衍你,每次都是這么說,我很累。
而且你們總是命令我,我很煩。
所以,孩子的心里才會有個聲音,才會在這個“聲音”面前喊“不”,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孩子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
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孩子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有能力去探索和獨立。
4. 給予情感回應,多帶孩子運動
法國著名的教育家伯伯勒德曾說過:“無論孩子的多么聰明、多么不講理,父母都應該給予情感回應。”
愛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所有的溝通,都是需要回應的。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有一期節目組曾問到:“和孩子有什么好親子關系的?”
其中一個片段,曹一旁的兒子嗯哼大哭著大聲喊道:“爸爸,你不要待著我!”
當時曹一旁的爸爸聽到這話都震驚了,雖然表示并沒有責怪孩子,但也不禁感慨萬千:“這個時代是最可悲的時代,但卻也是最可悲的時代。”
生活中,總是有那么一群人,想要將孩子牢牢鎖住,不讓孩子走出去。但父母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親手將孩子們推向了這個世界。
他們自以為自己是對的,但是他們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他們以為是對的,其實是自己的自私,把自己的想法和經歷灌輸給了孩子。
正所謂孩子們也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當他們想做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時,父母總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為他們規劃好一切。當孩子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時,父母總是阻攔,這無疑是在給孩子帶來一次次的傷害。
4. 過度保護
現在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總是會包辦替代,孩子從出生起,就被安排好了一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造成孩子不是一切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長,從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依賴。
比如,孩子小時候,父母總是主動地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孩子對外界產生不信任感。父母這種保護,只會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做什么都會變成了“乖孩子”。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自我意識會逐漸下降,越來越沒有主見,甚至將來還是“啃老”,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
5. 有的孩子則是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是強迫癥、抑郁癥,甚至是人格障礙,那這樣的孩子就不是正常人了。這種孩子從小就有心理問題,就會強迫自己的父母順從自己,不允許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被父母所接受。這樣孩子的問題就難以解決,因為他根本無法獨立,他的安全感也就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也就不會很好溝通,而且性格會很極端。
6. 應該也有可能是孩子長大了,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對異性有了一些朦朦朦朧朧朧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經常會有一種懵懂的初戀感。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很美的,很美好的。當然,有的孩子會覺得對方根本就不懂他,或者是一談戀愛就感覺自己身上有很多缺點。這種情況也是很正常的,沒有人喜歡一個人,但是他卻對于一些追求完美的人,有一種盲目的自信。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喜歡一個人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當他認為自己無法做到時,他就會放棄,對所有的追求都失去興趣。
7. 感情不穩定,很難做到和異性正常交往。在青春期也是這樣,可能跟異性正常交往過了,心里對對異性就會產生好感,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情感。特別是女孩子會比較羞怯懦,沒有勇氣和異性正常交往。但對異性交往的熱情和投入,是需要一定的練習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