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該上學了不想上學,但是還是愛去學校,一直說不想去上學。
昨天,開學一個禮拜了,孩子還是不愿意去學校,這讓我感到很生氣。
我:你怎么啦,到底怎么啦?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就是不想去,學校有一種氛圍讓我覺得緊張,就想要逃跑,逃跑,但是逃跑似乎永無止境。我知道自己很累很累,也想做個完美的媽媽。”
我:“那我們今晚就找個好的學校讀。你能給媽媽出主意嗎?”
孩子:“你想去嗎?我不想去。”
我:“寶貝,你想去哪個學校呢?媽媽沒有辦法幫你,你可以向媽媽提出這個要求,媽媽可以給你一些建議,比如你是不是可以請家教,你是不是可以幫我安排時間呢?”
孩子:“嗯,好像是,我知道了,而且我感覺這樣是可以的。”
我:“那我們就試試吧。”
孩子:“好啊,但你要先寫作業還是先寫作業。”
我:“你先思考一下。”
孩子:““好吧。”
我繼續問:“你想先寫作業還是先寫作業?”
孩子:“我想先寫作業還是先寫作業呢?”
我:“先思考思考。”
“你想先寫作業的先做什么?”
孩子:“先寫語文,后寫數學。”
我:“那你先寫數學吧。”
孩子:“先寫數學吧,先寫數學。”
我:“這段時間,你最喜歡什么?”
孩子:“我最喜歡奧特曼。”
我:“你最喜歡奧特曼了嗎?”
孩子:““沒有,我喜歡我自己玩。”
我:“那你和奧特曼玩什么游戲呢?”
孩子:“我和奧特曼一起玩過家家家,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戲,一起坐在地上玩沙子,一起扮演醫生,一起扮演病人,一起扮演病人………………………………………………………………………………………………”
孩子看著我,說:“媽媽,你看我今天一個人玩了5個多小時。”
媽媽:“那你覺得玩完這些游戲知道多久了,明天你就可以多做很多事情了,比如,你還可以鍛煉身體、減肥。如果你能幫媽媽多做一些事情,你會發現,如果你的孩子很聰明,又能干,那么他就是潛在的小天才。媽媽,讓我去上學吧!”
孩子:“哦……………”
還有很多家長會說,“啊…………”“你怎么不跟媽媽說啊?媽媽來讓我……”
這樣的“口頭禪”,對孩子的成長發育肯定會不利,也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不妨試試“口頭禪”。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邀請了兩組雙胞胎,參加比賽。第一組的,直接把兩組的孩子淘汰。
第二組的,看到的都是他人的負面評價,而且是他人的負面評價,而這兩組的結果完全是相互的。
于是他們就有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比較”。
結果發現,在“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哪個孩子會更優秀。
同時,在“比較”的結果導向下,孩子會認為自己并沒有能力和優秀,因此會很自卑、自我否定。
而越是這樣的“比較”,孩子往往更加容易出現抑郁的情緒,最終變得厭學、自卑。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
“父母的攀比心理,
對孩子的傷害,
要比孩子的心理還要大。”
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呢?
因為,父母的攀比心理,
是無法控制的,
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特別是父母的攀比,
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壓力。
一開始,孩子只是想著父母的事情,不敢忤逆父母。
但是時間長了,壓力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大。
從而導致孩子出現叛逆的情緒。
父母越是喜歡比較,孩子越是會變得不自信。
即使成績也會下滑,也會因為孩子的失敗而對自己產生懷疑。
因此,孩子的心理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從而導致學習的效果越來越差。
而父母不斷攀比,會讓孩子非常容易出現心理落差的情況。
原因二:
攀比的家長,習慣了在物質上攀比。
現在社會上的家長在物質上不斷攀比,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卻并不具備這種攀比的條件。
這就像是一句話說的,物質的東西能夠換成精神的東西,但是,卻不能變成精神的東西。
原因三:
父母對孩子總是很敷衍,也不關注孩子的內心,也不愿意傾聽孩子的想法。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3883.html